位於新北市平溪區的「衛福部國家藥用植物園」昨日開幕,先前因水土保持和基礎建設問題而延宕工程,遭媒體諷為「蚊子館」;如今選在植樹節前開幕,四月起將採預約登記制,供學術單位研究、參觀與保存藥用植物種原。不過,中醫藥界專家建議,藥用植物園的定位不應侷限於研究和教學,更應扮演火車頭,帶動本土中草藥產業發展。
目前僅供研究教學,還未發展將技術移轉給國內生產者
國家藥用植物園是由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提案和負責,1998年開始興建,總面積為91.78公頃,約3.5個大安森林公園大。當初計畫分三期完工,斥資一億元,但因地處水源保護區,加上第二期承包商試做時偏離原設計路線、侵入民地,打官司而延宕工程,第一期工程經費約七千萬元,剩餘的經費已繳庫,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副所長邱文慧解釋。
目前先展示第一期完工成果,會將重心放在研究當地原生植物、引進農改場已種植成功的中藥,以及培育台灣本土藥用植物。中醫藥研究所副所長邱文慧說,園內現有面積為840平方公尺的苗圃,分成八區種植114種植物種原,包含當歸、丹參、何首烏、台灣肉桂等,但若要大規模量產供藥用或分享技術,現階段還無法馬上達成。

中藥多依賴國外輸入,本土中草藥產業鏈難建構

台灣因地理位置和氣候因素,本地自產中藥不多,藥用或食用的中藥八成仰賴中國大陸輸入,但中國大陸在中藥材管制、輸入與檢驗方面時常令台灣業者頭疼,因此,發展本地中藥業變得勢在必行。
「哪天中國大陸突然斷貨,台灣可能就沒藥用了,」一位不願具名的學者說,看到藥用植物園開幕很欣慰,可惜參觀完一輪還看不太出規模與願景,「國家藥用植物園有責任帶動本土中藥產業,讓台灣的中藥有自己的根,而不是只依賴中國。」
然而,要發展本地中草藥產業並沒有那麼容易,因中藥著重「道地性」,種原、栽種地區不同,都可能影響藥效,臺北醫學大學生藥學研究所副教授張憲昌說。
另一點要考慮的是,儘管台灣各地陸續有農民栽種中藥,但本地中藥還面臨能否合法使用的挑戰。邱文慧舉例,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輔導當地農民種植當歸、丹參等中藥材,並經研究驗證具活性與有效成分,但目前還無法大規模取代中國大陸的中藥,甚至有些本地生產的草本植物還未列入《臺灣中藥典》,只能當成保健食品使用。
「從研究、利用到法規核准,都是環環相扣,」邱文慧說,未來將持續和國內農改場交流,著重本地藥用植物種原保存,也會在園區內試種中藥,讓學生可以見識到藥材的原植物樣貌,而不是只看到市售的乾品。
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監事長張景堯也建議,希望透過國家的力量,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在藥用植物園投入研究後,掌握正確的種原與適合種植的場所,將技術分享給國內廠商或農民,扶植本地中藥產業。

以乾燥形式與使用輸入的中藥材,台灣應該是沒有量產的經濟優勢。蠻好奇關務署統計中的12119091914 其他新鮮藥用植物及植物之一部份(包括種子及果實),不論是否已切割壓碎,都是來自印度,到底有那些藥用植物是新鮮的形式使用的,而且如果非印度喜馬拉雅山區生產,或許台灣也有生鮮生產利用的優勢?
我是熱愛中药的功效及种植,希望有機会参觀貴枢物園,是否可行?
江貞林教上。 maberley1111@gmail.com. tel..0912 953 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