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婚禮排放4.2噸二氧化碳!蔬活窯披薩辦另類綠色婚禮

婚禮的繁文縟節常令新人頭痛,其實婚宴也可以辦得環保、簡樸卻又不失禮節。清大竹蜻蜓綠市集以在地食材烤披薩聞名的「蔬活窯」創辦人戴蘊思與許鴻祥,去年結婚就舉辦「綠色婚禮」,不僅落實環保愛地球理念,也兼顧長輩對傳統禮節的重視,親朋好友共同體驗了一場另類婚宴。

傳統婚禮對環境衝擊大,綠色婚禮減碳又環保

戴蘊思和許鴻祥長期參與荒野保護協會的活動,平時就致力減少對環境的負擔,籌備婚禮前,戴蘊思先上網查詢環保署統計數據,發現辦一場婚禮對環境造成的衝擊相當驚人。「一場婚禮約排放4.2公噸二氧化碳,一年有10萬場婚禮,就會排放42萬公噸二氧化碳,需要2800棵樹才能吸收。」

想到婚禮重排場、燈光和大魚大肉,「整個婚禮都被商業綁架了,」戴蘊思說。兩人原本只想以最簡易的方式--「公證」就好,但長輩還是希望能有正式的儀式,於是他們決定將訂婚和結婚合在同一天,宴客對象只邀請熟人和親戚,也為了減少排碳量,選擇離家10分鐘就可到達的宴客場地。

兩人去年10月結婚,從2月就開始構思,包含婚紗、喜帖、交通、囍餅到菜餚都落實環保理念。為了避免紙張浪費,兩人先對親朋好友展開調查,除了寄送少數實體囍帖給想珍藏或沒在使用網路的親友,其他一律寄送「電子喜帖」。

戴蘊思還想到,既然結婚是人生當中一次難得的機會,何不趁機將平日關注的議題「偷渡」到婚禮中?

拍攝婚紗照時,兩人特別選在竹北東海璞玉田,藉此讓賓客關心土地徵收議題,戴蘊思家裡養了2隻領養的兔子,也將「認養代替購買」、反核旗等入照,許鴻祥還找了台灣百合、無患子做裝飾,分別代表「百年好合」和「早生貴子」,充滿濃濃的土地與自然味。

10455098_712694328851653_6592890166699825865_n (1)
拍攝婚紗照時,兩人特別選在竹北東海璞玉田,希望讓賓客關心土地徵收議題。(提供/戴蘊思和許鴻祥)

自製「綠色公益囍餅」推廣小農產品,客廳瞬間變生產線

其中,最令親朋好友印象深刻的,非「綠色公益囍餅」莫屬。戴蘊思說,市售囍餅多包裝過度,是否好吃也見仁見智,還不如將囍餅打造成「在地小農產品的試吃百匯」,包含樸食小舖的果醬、山野家蜂蜜、主婦聯盟的日紅小葉種紅茶和風信子精神障礙者協會的餅乾。

「而且不是只吃一次就好了,」戴蘊思說,他們在禮盒內放入小農的名片與簡介,果然受好友青睞、持續訂購。參與婚禮的友人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解說志工卷尾也笑說,因為禮盒太受歡迎,婚禮結束後託友人帶回,其中的蜂蜜還被朋友「A」走。

但這份囍餅也相當費工,從挑選、包裝到運送都是自己來。戴蘊思說,考量到小農的產品為小量生產,必須提前訂購,禮盒大小也要自行尋找與試裝,更因全家動員包裝,客廳瞬間變成「生產線」,分裝完還請好友開車送到會場。

另外,因為荒野保護協會推廣永續海鮮,戴蘊思與許鴻祥花了許多時間找資料跟長輩溝通,請飯店拿掉魚翅佳餚,以干貝替代,並在30張桌子都放上兩人拍攝的「拒吃魚翅」小卡,趁機宣導理念。

廚餘清理也是綠色婚禮中重要的一環。婚禮接近尾聲時,兩人特別提醒賓客最後一、兩道菜吃不完要打包,「結果朋友回家用打包的芋泥做成麵包,還放上臉書給我們看,」戴蘊思笑說。

10487495_712694762184943_1270723497471575900_n
「綠色公益囍餅」採用小農的產品。(提供/戴蘊思和許鴻祥)

兼顧環保理念與傳統禮節,與長輩溝通最困難

1509925_712701095517643_3504587948602306064_n
因荒野保護協會推廣永續海鮮,戴蘊思與許鴻祥花了許多時間跟長輩溝通,請飯店拿掉魚翅,並在桌上放「拒吃魚翅」小卡。 (提供/戴蘊思和許鴻祥)

回首籌辦綠色婚禮過程,最困難的就是和長輩溝通。許鴻祥說,長輩可能還是重視傳統禮節、儀式或是在意外人的看法,「不過感謝我們的父母很開明,解釋後他們都能理解。」

戴蘊思也認為,有些事情未能做到稍嫌可惜。例如強調節能便希望在戶外採自然光舉行婚禮,但可能會有衛生問題,也因辦在飯店,目前要求廚師用指定的在地食材烹煮菜餚仍有困難。

不過,戴蘊思與許鴻祥的綠色婚禮仍發揮正面影響力。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成員陳香靜說,這是她第一次參加綠色婚禮,除了程序不鋪張浪費,每個小細節都感受得出用心,甚至其他朋友也效仿,例如最近有一對新人特別找友人幫忙拍攝婚紗,打破以往婚禮皆「外包」的印象。一場綠色婚禮象徵的不僅是兩人結為連理,若在婚禮中納入減碳、在地食材與關心的議題,親朋好友都能耳濡目染。

小知識:想要籌辦綠色婚禮的新人可以參考國內一些範例,例如台灣農村陣線前研究員為了幫小農行銷農產品採用在地食材做婚宴料理;台達電子基金會副執行長張楊乾在香港舉辦「關燈婚宴」,推廣食物減碳,或參考環保署「百年琴瑟綠色婚禮指引手冊」.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