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後來一罐「發酵乳」,是許多上班族和兒童的最愛;但是董氏基金會調查發現,市售的20款發酵乳產品,有16支產品添加糖比碳酸飲料還高!營養師林彥廷建議,民眾若想達到這類商品的健康、促進腸胃蠕動訴求,應以攝取足量蔬果優先。
市面上常見的「發酵乳」,是依中華民國國家標準(CNS3058)規定,含乳量達90%以上,且每毫升活菌數達1000萬以上;未達45%、活菌數僅有100萬左右的產品,稱「發酵乳產品」。
董氏基金會今年調查的20項產品中,16項應標示為「發酵乳產品」,而非該瓶身標示的「發酵乳」;另外4項則是標示不明、無法分類。且為了增加產品口感,發酵乳產品都會添加香料、糖,進而產生超量攝取糖分的問題。
這次抽驗的20支產品,就有12支超過世界衛生組織(WHO)每日糖分攝取不應超過25g的建議;而這次平均每100c.c.就有12g的糖分攝取,幾乎達WHO建議的一半。

局部標榜「減糖降卡」發酵乳 使用甜味劑、代糖添加物

另外,有些發酵乳產品為了達到「減糖降卡」的效果,會使用甜味劑、代糖來增加風味,但「站在營養師的角度,當然不建議民眾額外攝取這些成分。」林彥廷說,雖然這些添加物是可以被人體代謝,但「為什麼我喝『標榜健康』的飲品,還要額外喝到這些東西?」
食品營養組副主任許惠玉表示,綜合國外研究,兒童若過度使用糖類,除了常見的肥胖、齬齒問題,還有像糖上癮、情緒不穩定、躁動、注意力不集中等情緒症狀。
「民國95年的時候我們做過一次調查,」許惠玉拿出資料解釋,當時平均每100c.c含糖量達13.5g,比今年調查多1.5g;但她仍呼籲消費者,應慎選這類飲品,「甚至有2款貼有合法的『保健食品標章』,」喝下去也分別攝取了7和13g的糖份,十分不健康。
如果民眾有「促進腸道健康」、「體內環保」的需求,林彥廷建議,一天應攝取三份蔬菜、兩份水果,食材上可優先選擇像牛蒡、木耳、香菇、香蕉這類高纖維的蔬菜。

不曉得有沒有酸度低的乳酸菌產品? 還是說乳酸菌較耐酸的,通過胃酸的效果更高,所以通常商品化的都是酸度高的? 或是乳酸菌的效果還包含產生的乳酸量?可是腸道不是鹼性的嗎?
耐酸乳酸菌本生產酸(乳酸、醋酸),營造pH值低的環境或產生抑菌成分讓其他壞菌生長,並提供有益物質給腸內上表皮細胞提升免疫力,如果喝無添加糖的乳酸飲料應該就像直接喝白醋一樣酸……而小腸內因含膽鹼環境為強鹼性菌類生長不易,而菌類大部分在十二指腸生長;而壞菌(營養來源為脂肪、蛋白質)大部分不耐酸喔。
補充: 細菌通常在十二指腸接近大腸處大量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