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食安食農共學系列/台灣也有聞不到臭氣的畜牧場

    去年10月爆發小豬下痢疫情「豬流行性下痢(PED)」,至今已造成約13萬頭小豬死亡,因此基金會欲拜訪養豬場均受到婉拒,經過多層關係聯繫終於有畜牧場願意接受參訪,那就是民國68設立於屏東郊區的滿生牧場。

位於森林中的牧場

在鄉間導航系統是無法發揮作用,還好隨著友人的引導車子轉入幽靜森林小路中,不知轉過幾個彎道眼前赫然出現一棟棟豬舍及辦公室。一下車並沒有預期中撲鼻的 臭味反而是有如置身於公園中,原來牧場在開始籌畫設立時便注重豬舍環境設計、排泄物和氣味處理,環顧整個場區總面積約14公頃豬舍、飼料倉儲、辦公室及員 工數舍僅佔4公頃,三階段汙水處理池佔1.94公頃,其餘土地全部用於造林植樹,也因為如此設計不僅能消除異味也能有效降低場區溫度達到節能效果。

避無可避的疫情

心想這樣封閉與獨立的畜牧場應該可以避過這次來勢洶洶的「豬隻下痢」疫情,結果竟是否定的!牧場至今已損失約800頭小豬,這傳染病來的兇猛小豬一但罹病便無藥可醫,細問下才知道感染源有可能是進口飼料。

當我們將焦點全放在進口肉品安全上卻忽略進口的飼料玉米及黃豆本身有可能將國外的各種疫病傳入國內,這次的「豬隻下痢」疫情造成國內豬肉短缺價格上揚,那 如果下次帶的是人畜共通的疾病病毒呢?根據美國黃豆出口協會的數據,台灣每人每年的黃豆消費量是十一公斤,然而吃的二十幾萬噸黃豆中,「非食品級」卻占了 九成。假設這些進口黃豆有可能被病毒汙染,那將會成為國人健康上一大威脅。

農業需要注入新血

台灣農業最大的問題是小農為主的生產模式,農業要有競爭力就要發展成農企業或是聚集個體經營戶成為合作社。現今台灣養豬戶都是一條龍生產,從豬隻育種到成 豬生長過程全包,現應該走向分工模式將養豬切割為種豬育種、小豬培育、成豬飼養以及最後的屠宰分切販售四個階段,這樣不僅能減輕工作量又能提高品質和效 率。

牧場主人任先生最擔憂的是沒有高學歷的年輕人願意繼續從事畜牧工作。一個產業年輕人不願意進來,那終究會消失!農委會應該要維持國人基本糧食充足生產,將 農地做最有效利用,同時要鼓勵年輕人從事農業生產。農產品價格是影響農業永續發展最重要的關鍵,貿易自由化既然是不能不走的路,那就讓農產品的價格合理化 吧。

友善、環保養殖

同樣是養豬,任先生在豬舍設計上格外用心,豬舍間距大通風良好、懷孕母豬擁有較寬敞的隔離欄舍、場區遍植可吸臭味的黑板樹,連身處在固液分離的汙水處理池旁也不覺惡臭,豬隻生活在這中環境下應該會更愉快健康。也難怪滿生牧場的豬能成為信功肉品的供貨契約牧場。

牧場早期便設立沼氣發電設備,期望能降低養豬對環境的污染又能節能,但是因為台灣沼氣發電設備不夠完善,想要留電自用有技術上的困難而台電收購價又偏低 (1度約2元) 因此場區的發電設備目前閒置中,廠長期望將來若台灣沼氣發電技術夠成熟,便有意願更新設備畢竟既能廢物利用又能節省用電開銷,何樂而不為。

成就高產值農業生產

根據農委會資料顯示:毛豬產值為國內各項農產品的首位,約佔農業總產值的15%(佔畜牧業總產值的45%),也是國內能唯一自給自足的產業(101年豬肉 自給率達93.9%)。就產業優勢方面,國人偏好溫體肉或冷藏肉,不喜歡冷凍肉,而進口豬肉通常採冷凍肉方式運銷。就產業劣勢方面,歐美國家的養豬成本僅 及我國的70%;且國人喜食豬腹脅肉及豬雜碎,導致國內外價格差異較大,進口誘因較強;未來面對國外肉品的競爭,國內養豬場規模在500頭以下者,將遭受 較大之衝擊。屆時國內養豬產業將以規模在1,000至5,000頭且經營效率較高者為主要豬場。再推廣「在地消費」及「提升食品安全」的前提下,農委會應 將不具經濟規模或競爭力的養豬戶進行離牧輔導,協助較具競爭力的養豬戶擴大其經濟規模。

提升肉品安全

肉品供應鏈:畜牧業者→運輸→肉品市場→屠宰場→加工廠→盤商→餐飲→消費者

對畜牧業者而言肉品商才是消費者,將豬隻送檢無藥物殘留後就送往拍賣市場待價而沽,肉商成交後便將豬隻送往屠宰場處理後續工作,一但成交後畜牧業者的工 作便結束。肉品會發生問題大都是從盤商的分切、加工或是攤商販售時產生,但媒體總將問題歸咎於畜牧業者導致消費者的誤會。這對畜牧業者並不全然公平。

要提升國內肉品安全政府相關單位必須提高所有環節的檢驗規格。並輔導零售肉商業者導入現代化明亮潔淨的肉攤,販賣經屠體檢查及來源明確的「臺灣生鮮豬肉」,以突顯國產豬肉的鮮美特色,爭取消費者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