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間,不少孩子會帶捕蟲網、採集盒到野外抓鍬形蟲、獨角仙,當作自然觀測作業交差。不過,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新版的「台灣森林昆蟲標本館」已將8萬張昆蟲標本照片上傳,每週還會在首頁介紹6種不同昆蟲。專家建議,出外觀測前可以善用這些網路資源、設定觀察題目,並用攝影取代捕捉,才能當個真正的「昆蟲學家」。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的「台灣森林昆蟲標本館」,有68萬實體標本和8萬份數位影像,民眾可以直接上網查詢,一窺這些昆蟲的捕捉地點和廬山真面目。像小朋友最愛的「鍬形蟲」,單「屬名」含有鍬形蟲的種類就有14種,而再點開「台灣大鍬形蟲」和「高砂深山鍬形蟲」的照片比對,可清楚發現2種鍬形蟲身長、寬、色澤都不一樣。

目前台灣已知有5萬多種昆蟲,但研究員趙榮台說「實際上昆蟲種類一定遠遠超過這些數字,」因此很需要「公民科學家」來一起參與昆蟲觀測、辨識的工程。而新版網站每週也會在首頁挑選6種昆蟲介紹,如果定期追蹤,一年就可多認識300多種昆蟲。
「其實很多人對昆蟲都不了解,」趙榮台說,像是先前欒樹上群聚「紅椿象」吸食汁液,由於數量多、色澤鮮明,許多民眾都以為「是害蟲」或「出了什麼事,好恐怖。」但紅椿象其實對樹木無害,「鮮豔的顏色也不是給人看,是給掠食的鳥類『警示』,充當保護色。」因此希望藉由新版網站,增進民眾對昆蟲的認識,進而提升民眾對自然生態的保育觀念。
他也建議,如果民眾和小朋友要到野外觀察(observe)昆蟲,要先「設定題目」,避免流於「走馬看花,隨便看看(look)」。例如,在觀察吸食汁液的甲蟲時,可以紀錄牠們的活動時間,並觀察牠們吸食汁液時是否有螞蟻、蝴蝶、蜜蜂干擾?而誰勝誰負?為什麼?這份紀錄雖然簡單,但卻「是很紮實的科學紀錄,也能發展成『故事』,就像19世紀的昆蟲學家法布爾一樣。」
另外,趙榮台建議民眾和小朋友在野外觀察時,應避免「看到喜歡就抓回家」的心態,而是用攝影取代捕捉,輔以網路資源,一樣也能有很好的教育、學習效果。目前「台灣森林昆蟲標本館」屬半專業資訊,他建議初階者可先到「嘎嘎昆蟲網」先行了解。
小檔案:法布爾和《昆蟲記》
法布爾(Jean-Henri Casimir Fabre)生於19世紀,被喻為現代昆蟲學之父,也影響了同時代的達爾文。法布爾的重要著作《昆蟲記》共10本,敘述他對昆蟲的觀察、紀錄、實驗過程,並嘗試理解昆蟲的行為。其用語平易、帶有擬人化色彩,因而成為家喻戶曉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