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署公告「食用豬油衛生標準」 酸價要求遠落後日本與中國

去年台灣爆發飼料油混豬油事件,食藥署早在2月16日就預告「食用豬油衛生標準草案」,修訂豬油酸價和來源,原預定4月中旬實施,卻不斷延宕,拖到上週四才正式公告,且「精製豬脂」酸價訂為1.3(mg KOH/g fat),比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國家標準訂的1還要寬鬆,更遠遠落後日本、中國,業界質疑,食藥署有訂和沒訂一樣,「政府口口聲聲說食安,為什麼其他國家可以訂嚴格,台灣卻只能訂1.3?」

日本酸價0.2,中國0.3,台灣卻只看聯合國寬鬆標準

去年「正義」、「頂新」公司被發現長期用飼料油混充食用豬油,食藥署檢測這些公司的豬油酸價,卻引用經濟部的CNS國家標準當做判斷依據,外界才發現,原來食藥署的法規只看豬油的黃麴毒素、重金屬等,從未訂定豬油酸價,而CNS國家標準也僅是「自願性遵守」,換句話說,先前台灣從未有強制法令管理豬油酸價。

酸價數字越高代表油越差,油品重複使用或酸敗時,其中的三酸甘油脂會水解成游離脂肪酸及甘油,游離脂肪酸容易讓油氧化,形成自由基,不利油脂儲存和人體健康;酸價意指中和1克油脂中的游離脂肪酸,所需的氫氧化鉀(KOH)毫克數,因此數值越低,表示游離脂肪酸越少,油的品質越好;衛福部規定,油炸油的酸價只要超過2,就要換油。

今(2015)年二月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所提的CNS國家標準與衛福部食藥署所提的修正草案,即可見食用精製豬油的酸價要求標準遠低於日本。
今(2015)年二月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所提的CNS國家標準與衛福部食藥署所提的修正草案,即可見食用精製豬油的酸價要求標準遠低於日本。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原先規範,「食用豬脂」的酸價必須在2以下,經過脫酸、脫臭、脫色的等精製過程的豬脂,酸價則是1.3;今年3月底,標檢局進一步修改加嚴,明定豬脂來源需經屠宰衛生檢查合格、健康無病豬屠體的新鮮、清潔的脂肪組織,不包括腦、脊髓、內臟器官及粗血管等部位,另把「精製豬脂」的酸價調嚴到1,未精製過的豬脂則維持在2。

食藥署為了補破網,也在今年2月16日預告訂定「食用豬油衛生標準草案」,同樣明定食用豬脂的來源為「健康豬隻所取得之乾淨且可供食用之組織。但不包括內臟器官、腦、脊髓及粗血管。」但精製過的豬油酸價,卻只有1.3 ,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兼任講師陳俊成說,這個標準遠落後於日本的0.2,以及中國的0.3。

食藥署:酸價只是衛生規範,和安全沒關係

食藥署食品組組長潘志寬解釋,台灣主要參考聯合國,聯合國CODEX的食用豬油標準是1.3,草案預告期間也沒有收到異議,「標檢局規範是自願性遵守,可以比較嚴,我們是主管機關,必須考慮到一般業者的情況,不能訂太嚴,否則很多業者沒辦法符合。」

他強調,酸價關係到「品質」,和「安全」沒關係,只要來自安全的原料就沒有安全疑慮,但若原料是飼料,就算酸價到1都不合格,且業者自己會注重品質,顧好酸價,1.3吃起來就不會有酸敗味,因此只要訂1.3,就能符合一般大眾的品質需求。

業者:品質當然和安全有關

對於食藥署解釋,陳俊成質疑,「(訂比較嚴)台灣業者又不是做不到」,聯合國的標準比較寬鬆,因為許多會員國都沒有習慣吃豬油,台灣豬油吃這麼多,本來就應該更嚴格,日本、中國和台灣生活習慣接近,為何人家可以定比較嚴,我們卻不行?

另一名業者則指出,CODEX訂標準時,需要考慮比較落後的國家,因此只能訂最基本標準,其他國家再依此參考,訂出更嚴格的標準,「政府說要重視食品安全,卻訂出這樣的標準,」他直言,這牽涉到政府的心態,到底想要給國民吃比較嚴格,或是低階、落後的油。

此外,針對食藥署回應,酸價僅是品質標準,和安全無關,陳俊成反問:「照這個邏輯,那食藥署幹嘛要訂酸價標準?」業者也抨擊,品質和安全怎麼會沒關係,油的敗壞是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隨著游離脂肪酸升高,油品逐漸氧化、酸敗,危害人體健康,酸價就是最基本的判斷標準,檢驗也相對方便,如果不用酸價判斷安全與否,食藥署應該列舉科學證據,提出更好的判斷依據。

只要五成含量,就能標示豬油

除了酸價規範,這名業者進一步指出,現行「市售包裝調合油外包裝品名標示相關規定」的問題也很大,法案規定,市售包裝調合油外包裝品名,只宣稱一種油脂名稱者,該項油脂需佔產品內容物含量百分之五十以上。換句話說,只要豬油含51%,外包裝就能宣稱是豬油。

他透露,純豬油在室溫下會凝固,市面上的大廠許多都不是純豬油,就算訂了酸價標準,業者只要混沙拉油就能降低。舉例來說,業者進口豬油的酸價可能是2,以食用豬脂的名義進口,但混入酸價比較低的沙拉油後,酸價剩下1,不用耗時耗費脫酸脫臭,就可直接宣稱是精製豬油。

「這樣的標準有訂跟沒訂一樣,最後仍可能吃到越南進口的豬油。政府應該是要訂定更嚴格標準,業者才會進步;且提高業者不法製造的成本,才能防止食安問題。」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