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置的杯具組、穿不下的娃娃鞋、孕婦裝,甚至缺一腳的桌椅,以往民眾用不到、捐不出的物資都丟到焚化爐焚毀,造成地球負擔。
但在桃園中壢「木匠的家」光靠維修、販賣這些二手雜貨,也能進帳80萬元,甚至將全數所得用來聘用20多名中高齡、身障人士擔任店員、修繕工和倉儲人員,一舉兼顧惜物、環保和公益精神。
二手商品也能亮晶晶!連商品架也是回收再利用
衣服、鞋子、女包、環保杯、筷、碗、電器和傢俱,琳琅滿目又乾淨的商品及完整的購物動線,讓人以為身處在一般生活用品店;但其實放眼望去,包括商品的陳列架,全都是民眾捐贈的二手物資。
這間位在桃園中壢「木匠的家」二手公益市集,賺到的每一塊錢都用來聘雇身障、中高齡失業者;消費者若逛累了,還可到隔壁的咖啡館享用免費咖啡、茶飲、看二手書,十幾年的經營,這裡已是社區居民常來閒話家常的地方。
走出咖啡店,位在店面正後方還有一塊占地近150坪的二手傢俱維修站和展場,每張桌、椅整齊又乾淨,看不出原是要丟入焚化爐燒毀的「垃圾」。
-780x520.jpg)
「這麼多的服務,其實只是從一間社區咖啡廳開始。」木匠的家關懷協會行銷企劃黃子凡說,17年前中原大學附近充斥環境複雜的撞球館,一群基督徒朋友共同創立社區咖啡館,希望用免費咖啡、安全環境及國際志工吸引大學生。
「後來一些社區居民不好意思喝免費咖啡,便把用不到的二手物資捐給我們做義賣,」隨著物資越來越豐富,便在2004年成立二手賣場,更開始兼營二手傢俱回收、修繕的工作。
最慘一度發不出薪水,靠賣二手傢俱賺錢
但只靠一個個10元、20元不等的玻璃杯、手提包,真能撐起一個聘用20名正式員工組織長久營運嗎?
「其實3年前我們一度發不出薪水,」專案經理華思凱說,剛投入二手賣場經營的前6年,非常依賴勞動部的多元就業方案補助;但隨著二手傢俱銷路漸佳,許多台北、新竹的上班族、學生慕名而來,只要花1、2000元就有一張穩妥的椅子,還有木桌、電腦桌、檔案櫃可以挑選,物美價廉又兼顧環保、公益。
現在木匠的家已能收支打平,平均收入,每月可靠二手傢俱賺得35萬元,衣服、生活雜貨、電器等約10到15萬元,總加起來約80萬,不過支出也是80萬元,主要用於在員工薪資及水電、店面租金上。
若仔細換算下來,一件30到100元不等的二手衣物,一個月可賣到將近1600多件,「我自己知道的時候也嚇一跳,」黃子凡說,也因此在購物時,會再多想是否要真的有需要買一個全新的。
-780x520.jpg)
創造弱勢族群的工作
木匠的家更將營收用於聘雇勞動市場上弱勢的族群,像弱勢、身障、亞斯伯格症或中高年齡者,「會這麼堅持也是因為經營咖啡館時,發現社區中有許多弱勢族群需要工作機會。」黃子凡說。
因此木匠的家也要想著如何替員工創造他們適合的工作。像是傢俱銷售員,因有亞斯伯格症,「我們以為他適合獨自工作,不要和人群接觸,」但後來發現他自己單獨作業會沒動力,反而團隊合作會更積極、更開心,便讓他擔任與人互動性高的銷售員。
當然,要訓練身障人士或中高年齡人士,的確需要花較多的時間和耐心,華思凱說「這也是為什麼一般企業寧願被罰錢,也不要聘用身障員工。」而木匠的家雖然不能讓員工「賺大錢」,卻能給弱勢族群一份溫飽的工作。
1-780x52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