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寂靜無聲的倫敦自然史博物館裡竟傳來一陣騷動,原來是鎮館之寶「始祖鳥」拚上骨頭、裝起羽毛,復活了起來!看著這一切發生的孩子們無不目瞪口呆、嘖嘖稱奇。
原來這是英國Sky TV在2014年製作的生態電影《博物館復活記》,片中特別請來知名生物學家大衛‧艾登堡扮演說書人,搭配精彩的3D特效技術和電腦合成影像,讓滅絕的物種恍如新生般展現在你我眼前。
這部片製作上的巧思非但入圍了素有「綠色奧斯卡」美譽的Wildscreen Film Festival,還奪得最佳創新獎和最佳音樂獎。同時它是今年《台灣野望國際自然影展》的片單之一,即將於11月在國立台灣博物館播映。其實不僅如此,2014年Wildscreen Film Festival榜上有名的《大河愛爾蘭》、《臥底企鵝》、《海面下:虎鯨》等片,也將在11月輪番上陣。
-780x411.jpg)
20部世界最新環境概念生態記錄片來台
致力生態保育傳播工作的台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今年4度和英國Wildscreen Film Festival影展合作,挑選20部生態紀錄片舉辦《台灣野望國際自然影展》,秘書長王誠之說,這20部影像堪稱世界最好、具備最新的環境概念。
像有因為關心龍舌蘭酒發展起身追蹤蝙蝠遷移的《墨西哥蝙蝠俠》、破解生存在中南美洲熱帶森林裡的切葉蟻如何溝通的《螞蟻農夫》、引用最新科學研究推翻虎鯨並非只有單一物種的《海面下:虎鯨》等。
.jpg)
王誠之說,這些生態電影看似有趣、令人驚豔,但其實背後是想闡述嚴肅的保育議題,像《博物館復活記》最後將復活多多鳥,而多多鳥滅絕的主因是人類大量捕食導致,多多鳥僅產於印度洋模里西斯島,它的滅絕也凸顯著島嶼生態的脆弱性,值得台灣借鏡。
王誠之表示,很多生態保育的憾事背後凸顯的是公共認知的不足,而野望傳播學社做的就是善用溝通的技巧,傳遞正確的知識。
-780x520.jpg)
專業影展遇募款困難 呼籲大眾支持
台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這4年來舉辦《台灣野望國際自然影展》都採公益性質的方式撥映,在引進優質生態紀錄片的同時,野望背後還有一群翻譯團隊居中協助,字幕翻譯完後還要送交給東華大學環境學院助理教授吳海音、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班助理教授陳俊堯等多位專家學者審查,過程非常嚴謹。
因此這20部生態紀錄片不僅能在國立台灣博物館看到,接下來也會陸續巡迴學校或是藉由NGO、獨立書店等管道撥映。不過台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今年卻遇上經費沒有著落的問題,王誠之坦言,今年是野望傳播學社頭一次遇到公益勸募大縮減的狀況,整整比往年少了近3分之2的捐款,目前影展確實還有為數不少的缺額需要社會大眾的幫忙。
相關影展資訊和捐款資訊可上台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官方網站或下載「野望影展」APP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