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東北季風颳起,便是烏魚成熟和烏魚子的季節,此時若由濱海台64線駛入口湖鄉,隨處都能看見漁家在曝曬烏魚子,是一年最忙碌的時節。
這個位在雲林縣西南邊陲的濱海偏鄉,有2座漁港、21座村莊和數不盡的魚池。根據口湖鄉農會統計,約有6成的烏魚子是在口湖製造、銷到全台灣;而雖然鄉公所登記有2萬8千人,但在地人聽到都直搖手說:「不可能,我看只有一半而已,不然怎會鳥比人多?」
天未亮就上工,反覆7天加工更要躲冬雨
平時只有1萬多人居住的雲林縣口湖鄉,一到東北季風颳起的11月時,就會變得特別忙碌。從清晨天還未亮就要到池邊撈起烏魚、現殺取卵,再馬上進行鹽漬、製成烏魚子,路邊隨處可見在曬黃澄澄烏魚子的漁村風景,直到日落才休息。
在台子村、養殖烏魚近30年的「阿暉伯」漁二代李沅晟說,東北季風一吹,清晨6點多時就得到加工寮,從清晨天還未亮就要到池邊撈起烏魚、現殺取卵,再馬上進行鹽漬、製成烏魚子,路邊隨處可見在曬黃澄澄烏魚子的漁村風景,直到日落休息,隔天繼續。

「如果遇到下雨的時候,還得趕快把烏魚子收起來,不然……」李沅晟話還沒說完,天空就飄起小雨,一桌桌的烏魚子便被迅速推到倉庫中繼續整形。他笑著指著桌底說,「這就是為什麼要裝輪子的原因,淋到雨的烏魚子會發臭、發霉,就壞掉了!」
「烏金」不金,價格曾跌到一斤5元
儘管烏魚暱稱「烏金」,全身上下都能利用,但近年仍有不少漁家棄養烏魚。李沅晟說一來是地方養殖人多,「一到收成時間,大家都趕著收,但我們這裡人又少、找不到人,不然就是工錢很貴。」甚至有一年產量大到盤商來收時,池邊價一公斤跌到5元,「許多人只好放著爛。」
不過今年適逢暖冬,烏魚已將卵子排出體外,蓄積在體內的量不多,口湖地區粗估減少2、3成產量,「本來剛取出的烏魚子8兩以上賣950元,現在可能要更高。」
因此產量本身的波動,加上氣候變遷,以及需耗費2、3年的養殖期才能收成,「但是電費、飼料費還是要一直花,一年飼料至少要花200多萬元,」許多漁民索性棄養或轉作。


盼用產銷履歷增加產品競爭力
近年口湖鄉的魚二代陸續返鄉,嘗試以產銷履歷加上網路接單,嘗試為烏魚產業開發新局。在家負責行銷、排行第九的「九妹」李沂婕說,「爸爸養過鰻魚、白蝦、龍膽,因為韋恩颱風讓口湖農田遭海水倒灌、鹽化,許多人改以養殖為生,家裡才開始養殖烏魚」。
「但一開始並不順利,好幾次看到爸爸因為收成不好、無法周轉而掉眼淚,」或盤商收購價格太差、氣到乾脆不賣,才決定在7年前回家、利用網路幫忙賣烏魚子,「會申請產銷履歷,也是希望能夠增加產品的競爭力。」李沂婕說。
李沂婕也說,因為自家製作的烏魚子產品有季節性,只能在國曆11月到2月時候推出,過了之後烏魚子也會不新鮮或壞掉。但許多和消費者接觸的展覽活動,都遠離產季時間而無法參加,「我們也很頭痛該怎麼樣打出知名度。」(繼續閱讀請點選這裡)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