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湖烏魚人生 東北季風準時上映

每當東北季風颳起,便是烏魚成熟和烏魚子的季節,此時若由濱海台64線駛入口湖鄉,隨處都能看見漁家在曝曬烏魚子,是一年最忙碌的時節。

這個位在雲林縣西南邊陲的濱海偏鄉,有2座漁港、21座村莊和數不盡的魚池。根據口湖鄉農會統計,約有6成的烏魚子是在口湖製造、銷到全台灣;而雖然鄉公所登記有2萬8千人,但在地人聽到都直搖手說:「不可能,我看只有一半而已,不然怎會鳥比人多?」

DSC_0719

天未亮就上工,反覆7天加工更要躲冬雨

平時只有1萬多人居住的雲林縣口湖鄉,一到東北季風颳起的11月時,就會變得特別忙碌。從清晨天還未亮就要到池邊撈起烏魚、現殺取卵,再馬上進行鹽漬、製成烏魚子,路邊隨處可見在曬黃澄澄烏魚子的漁村風景,直到日落才休息。

在台子村、養殖烏魚近30年的「阿暉伯」漁二代李沅晟說,東北季風一吹,清晨6點多時就得到加工寮,從清晨天還未亮就要到池邊撈起烏魚、現殺取卵,再馬上進行鹽漬、製成烏魚子,路邊隨處可見在曬黃澄澄烏魚子的漁村風景,直到日落休息,隔天繼續。

DSC_0545
養殖烏魚近30年的阿暉伯漁二代李沅晟

「如果遇到下雨的時候,還得趕快把烏魚子收起來,不然……」李沅晟話還沒說完,天空就飄起小雨,一桌桌的烏魚子便被迅速推到倉庫中繼續整形。他笑著指著桌底說,「這就是為什麼要裝輪子的原因,淋到雨的烏魚子會發臭、發霉,就壞掉了!」

DSC_0628

「烏金」不金,價格曾跌到一斤5元

儘管烏魚暱稱「烏金」,全身上下都能利用,但近年仍有不少漁家棄養烏魚。李沅晟說一來是地方養殖人多,「一到收成時間,大家都趕著收,但我們這裡人又少、找不到人,不然就是工錢很貴。」甚至有一年產量大到盤商來收時,池邊價一公斤跌到5元,「許多人只好放著爛。」

不過今年適逢暖冬,烏魚已將卵子排出體外,蓄積在體內的量不多,口湖地區粗估減少2、3成產量,「本來剛取出的烏魚子8兩以上賣950元,現在可能要更高。」

因此產量本身的波動,加上氣候變遷,以及需耗費2、3年的養殖期才能收成,「但是電費、飼料費還是要一直花,一年飼料至少要花200多萬元,」許多漁民索性棄養或轉作。

取出烏魚子時要特別小心不要弄破損
取出烏魚子時要特別小心不要弄破損
DSC_0774
珍貴烏魚子

盼用產銷履歷增加產品競爭力

近年口湖鄉的魚二代陸續返鄉,嘗試以產銷履歷加上網路接單,嘗試為烏魚產業開發新局。在家負責行銷、排行第九的「九妹」李沂婕說,「爸爸養過鰻魚、白蝦、龍膽,因為韋恩颱風讓口湖農田遭海水倒灌、鹽化,許多人改以養殖為生,家裡才開始養殖烏魚」。

「但一開始並不順利,好幾次看到爸爸因為收成不好、無法周轉而掉眼淚,」或盤商收購價格太差、氣到乾脆不賣,才決定在7年前回家、利用網路幫忙賣烏魚子,「會申請產銷履歷,也是希望能夠增加產品的競爭力。」李沂婕說。

李沂婕也說,因為自家製作的烏魚子產品有季節性,只能在國曆11月到2月時候推出,過了之後烏魚子也會不新鮮或壞掉。但許多和消費者接觸的展覽活動,都遠離產季時間而無法參加,「我們也很頭痛該怎麼樣打出知名度。」(繼續閱讀請點選這裡

DSC_0624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