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曾有蝴蝶王國的美譽,但其實民眾對牠們並不熟悉。長年追蹤、紀錄蝴蝶的詹家龍和生態導演江國賓合作,歷時5年才完成全台第一支以中高海拔「霧林帶」出沒的翠灰蝶、雀斑小灰蝶生態史的紀錄片《展翅的生命力》。
兩人都認為,翠灰蝶是珍貴的冰河孓遺動物,是台灣冰河時期留下來的活化石,但是他們棲居的霧林帶卻同時也是高山茶、蔬菜的最佳產地,棲地環境破壞,翠灰蝶生存面臨嚴峻挑戰。本片雖未針對產業發難,但也希望促進民眾思考生態和經濟間應有的平衡點。
-660x366.png)
翠灰蝶是雲霧中閃爍的寶石,也是生態指標
雲霧瀰漫,彷彿仙道遁隱的山林,其實住著一群冰河時期的孓遺生物「翠灰蝶」。根據統計,台灣翠灰蝶多達27種,雖然翅面下呈灰色,但翅面上的鱗粉卻帶有碧綠、寶藍、珍珠等色澤,在白茫茫的雲霧間顯得特別「低調奢華」。
-660x363.png)
其實牠們居住的森林,在學術上稱作「霧林帶」,是因來自海面的水氣經地形抬升到1000公尺以上處,便會形成霧氣,而每日週期性地出現,才形成終年雲霧繚繞的環境。
因此常年起霧的霧林帶氣溫低但氣候穩定、水氣充沛,讓這片森林能孕育出豐富的物種。其中最常見的林相便是紅檜、山毛櫸等扁柏科、殼斗科,及蕨類、地衣等附生物種,主要分布在雪霸國家公園、阿里山一代。
蝶類專家詹家龍說,翠灰蝶在幼蟲時期以霧林帶中殼斗科植物的嫩芽為食,而且「很挑食」,不只要嫩的,還要「樹頂的,太老的牠們就不吃了。」因為食物來源有限,因此更顯脆弱。
因此,牠們的「窄食性」讓翠灰蝶族群容易受殼斗科植物的生長狀況影響,「所以是生態中的指標生物,可以知道森林是不是『有問題』。」而霧林帶常年低溫,若氣候變遷、異常冷冽,讓幼蟲、蟲卵不能越冬,就有滅絕的可能。
-660x437.png)
翠灰蝶比10元硬幣還小 實在不好拍
和詹家龍共同拍攝霧林帶蝶類生物紀錄片的導演江國賓直言,「翠灰蝶真的不好拍!」雖然他拍過黑翅鳶、黃嘴角鴞、小丑魚等生態片,但《展翅的生命力》仍帶給他技術和資金上不小的挑戰。
他說由於翠灰蝶身形比10元銅板還小,蟲卵更不到芝麻粒的一半,因此實際拍攝時,鏡頭必須離牠們很近,「可能還不到1公分。」卻也因過份靠近,「幼蟲只要一動,就容易失焦。」常常「拍整天」都沒有堪用的畫面。
翠灰蝶的卵能調節溫溼度,因此有些翠灰蝶是以卵的型態度冬。(圖/生態主張數位影像公司提供)
而翠灰蝶飛行時,又是另一挑戰。「剛開始好不容易等到翠灰蝶飛行時,才3張影格就飛出鏡頭外,不到1/10秒,」後來團隊才改用超高速攝影機,1秒能拍攝上千張影格,才終於補捉到西風綠小灰蝶先蹬後飛、鉅細靡遺的畫面。(下為預告片)
https://youtu.be/KCHaZN56cHY
盼政府企業促紀錄片圈蓬勃
雖然拍攝難度高,但《展》片希望藉由觀影,喚醒民眾對野外不熟悉蝴蝶的認識。
「其實翠灰蝶的生存地,離清境農場、高山茶場都不遠。」詹家龍說,即便影片看起來環境很原始、天然,但現場處離人為環境都不遠,「人為活動對牠們都是負面的影響。」
但《展》片並沒有特別針對高山農業、林地利用進行深刻爬梳,只是希望讓民眾能進一步思考該如何才能有合理的進行國土規劃和利用。
江國賓則說,除了教育意義外,「生態片也是有市場的。」他說,只要畫面有故事性、不要充斥太多教條、「硬知識」,比起娛樂性節目,大眾對生態片的接受度很高,「甚至重播好幾次都有人要看。」
和詹家龍(右)歷時5年多,才完成霧林帶蝴蝶的紀錄片。(圖/台灣博物館提供)-660x422.jpg)
但財源的確是國內發展生態片的困境,除了冀望政府能在補助上「更給力」,不然依現在的申請情形都顯得杯水車薪;而私營企業又注重投資報酬,開拓財源並不容易。
他笑著說,比較幸運的便是像《老鷹想飛》一樣,一封國小生的求助信便讓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買下公播版權。
目前該片將在1月每週日及2月農曆新年期間,於台灣博物館土地銀行展示館(臺北市中正區襄陽路25號)中播放,另外寒假後亦到霧林帶附近的學校放映,希望讓民眾更加認識這種神祕的翠灰蝶。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