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學食品安全中心於今(18)日,召集14位跨政治、法學、新聞、毒理、衛環、農化、動科、園藝領域教授,針對食安議題進行政策建議。針對層出不窮的食品添加物問題,專家指出政府應直接對業者進行專業教育、改變錯誤習慣,並調查國人攝食習慣以計算食用添加物的風險,而這類完整的科學調查、和慢性疾病間的關係都是當前急需取得的資料,台大動科所教授陳明汝直言,「這點我們已經落後美、日10年。」
另外,考量國人常飲茶、或攝食茶葉,進口茶葉應採最高規格的逐批查驗,而不是以風險高低調整;並建議食藥署、環保署兩部會應立即建立橫向溝通和過期品的標準作業流程。

一、超標、非法食品添加物怎麼管?
食品添加物引發的事件可分為三類,一是使用合法添加物,但劑量過多,例如常見的金針、香菇二氧化硫超標;其二為求降低成本,而使用工業級添加物,像是胡椒粉摻工業用的碳酸鎂;第三種,則是為口感、特定目的而添加的其他物質,卻有毒害人體可能,例如潤餅皮為求Q彈口感,而使用工業用漂白劑「吊白塊」。
但這類事件雖有辦法計算出「超標幾倍」或「違法添加」,卻因目前政府沒有國人全面的飲食習慣調查,而難以在科學上舉證國人健康確實受到危害,讓民眾期望的重罰廠商成為難事。
以金針為例,雖實驗證實過多的二氧化硫殘留會導致氣喘、噁心,但超標40倍和超標4倍對健康的具體影響為何?國人氣喘可直接歸因成食用過多二氧化硫殘留金針嗎?而除金針外,其他乾貨中的二氧化硫成分是否也偏高?這些目前都沒有完整的科學調查。
同為食安中心成員、台大動物科學系教授陳明汝說,「毒性和暴露量一定要一起討論。」因此政府應盡速完成國人當前飲食習慣調查,同時了解耕種、養殖、加工環節中可能使用的添加物、殘留情況,來計算攝食風險。她說,這樣浩繁的工程在歐、美、日等國早已調查完成,「我們恐怕落後至少10年。」
另外像潤餅皮的案例中,業者的許多常規應全面性重新審視,衛福部食藥署和各地衛生局應直接開立教育課程,讓業者真正了解自己正在使用哪些食品添加物,且能否繼續使用,也才能解決錯誤、非法使用的情況。
二、如何強化邊境茶葉管理?
2015年4月間從英國藍開始,一路席捲CocCo、50嵐、大苑子等常見連鎖手搖杯飲料店,從農藥殘留到驗出禁藥DDT,甚至還有非食品級的玫瑰花瓣流入食用市場,凸顯進口茶葉來源混亂、產品品質不一的管理弱點。
當時食藥署亡羊補牢,在邊際查驗上針對風險較高、進口量較大的越南、中國、斯里蘭卡、印度進行為期半年的逐批查驗,是邊境關卡中抽驗層級最高的等級;但事過境遷,只要業者改善、符合台灣標準再進口,逐批查驗又可再降回到抽驗。
對此陳明汝也說,由於一些民眾會直接食用茶葉,因此茶葉把關應直接設定逐批查驗而非依風險調整。
不過有專家也擔憂,當政府對特定國家、例如越南進行加強管理時,是否貿易商會將越南產的茶葉,在第三國轉口、簡易加工、包裝,而讓產地得以標記為第三國,藉此規避我國食藥署管理。
對此食藥署區管中心說,去年4月實施逐批查驗作業時,有參考過往4個月的報驗紀錄,實際觀測各國的進口數量並無明顯變動,且在第三國轉口、加工也會有稅則和號列可以追蹤。
至於將茶葉設定成逐批查驗的建議,食藥署說逐批查驗、抽驗的標準來自《食品及相關產品輸入查驗辦法》,而該辦法規格和歐美先進國家一致,若規定加嚴恐引起他國認定是貿易障礙而遭抗議,但只要各國有其他風險警報、調整訊息,都有修改空間。
三、無人管理的過期品?
被視為食安模範生的義美,曾在去年7月被桃園市衛生局發現庫存超過8、9年的過期品;8月,知名的Arbella義大利麵也被查出將過期品重新貼標籤販賣到下游通路、消費者。
依照現行政府管理制度,涉及過期品儲存、管理、改標、稽查由食藥署負責,而業者若交由廢棄物業者清理,流向管理則屬環保署業務。但毒理所副教授姜志剛說,兩部會卻缺乏橫向溝通,讓過期食物的流向追蹤成為管理上的灰色地帶。
姜志剛也直言,兩部會應直接建立過期食品回收管理規範,並經由科學試驗評估過期品再利用的可能性,如可以再製,應再遵守那些規範,而這也有助於目前台灣興起的「剩食回收」。
對此食藥署餐飲衛生科長林藍砡(音同玉)說,依法過期食品是不可逆、不能回到食物鏈中,規範非常清楚。至於實務做法,業者可參考GHP(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的先進先出原則,和去年公布的《理想食品及農產品通路商企業指引》。不過光有法令規範不易有成效,因此食藥署也會進行實地稽查,並於去年底針對通路業者進行輔導;但未來是否會和環保署進行聯合稽查,則還要再進行評估討論。
四、台大訪視、查驗結果,8.2%廠待改進
另外食安中心也公布去年訪視1602家食品工廠GHP和116家依《食安法》驗證廠商的查驗結果,分數經加權計算、統計分析後,得分在79.3以下的業者屬「待加強」等級,共135家、佔總數8.2%。
食安中心執行長許輔說,由於過去沒有類似的調查分析,因此這次8.2%的結果是未來參考的重要標準。而常見的待改進項目,包括要在工作場所明顯處標示人員姓名、製造業者應保存相關紀錄、文件5年。
許輔也表示,135家待加強的業者中,的確以中小型居多,但以油品事件為例,大廠統一、頂新也曾有過疏失;因此無論業者規模大小,加強自身管理能力、知識都是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