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發行的 《潮境》季刊日前傳出停刊消息,這份發行2年共有8期的季刊和傳統博物館刊物的調性很不同,它沒有艱澀的學術性研究,取而代之的是用趣味包裝海洋硬知識,例如以黃色小鴨熱潮延伸介紹洋流運作、海漂垃圾等議題,加上精美編排,征服許多愛海讀者的眼球,現在海科館將《潮境》系列季刊共8期全數上網供大眾閱覽,也有網友發起寄信給海科館館長的活動,希望雜誌延命。
黃色小鴨迷航談洋流海漂垃圾
前年1月,籌備16年的基隆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終於落成,試營運啟動當月, 《潮境》季刊於焉而生。
海科館的季刊取名《潮境》有其深厚含意,「潮境」在日本學術上是指寒、暖兩水團的混合區,尤指西太平洋的黑潮與親潮的海水混合處,此區浮游生物孳生,能吸引許多洄游魚類聚集,是漁場的所在,因此「潮境」二字又象徵源源不絕的蘊藏與豐收,正好和海科館成立的宗旨不謀而合。
《潮境》創刊號於2014年1月發表,當時正值黃色小鴨浪潮,《潮境》編輯團隊以此為題,揭開創刊號序幕。
《潮境》編輯團隊不僅細心介紹這個Made in Taiwan的黃色小鴨如何製成,責任編輯邱依婷打趣的說,「我們還說了一個黃色小鴨迷航記的故事。」原來那是1992年一艘從香港出發的「長榮桂冠號」貨櫃船,途經北太平洋時遭暴風雨襲擊,致使貨櫃中2萬8800隻泡澡小玩具流入大海的故事。
這群泡澡小玩具以黃色小鴨為首,團隊成員還包含紅色海貍、綠色青蛙、藍色烏龜等,該事件促成了科學家開始研究北太平洋阿留申環流的繞行週期,其中科學家埃貝斯邁爾更將研究經歷寫成《環繞世界的小鴨艦隊》一書。《潮境》編輯團隊將此故事寫入季刊中,並佐以可愛的圖表呈現小鴨漂流路線,清楚又饒富趣味的呈現大海洋流的運作。
海洋知識+在地人文 《潮境》用生活包裝硬知識
「我們一開始就把季刊定位為大眾性的生活雜誌,這是因為雖然台灣四面環海,但我們卻不甚了解海洋文化以及發生在其中的議題,因此如何將知識性的國際議題利用輕鬆、生活化的方式呈現,是我們一直努力的方向。」
《潮境》也很在地的介紹八斗子漁港一帶有趣的人事物,邱依婷說,像澎湖知名的咕咾石房屋其實基隆也有,只是鮮少人關注和討論,還有例如加工魚寮這樣的老行業、依附著海洋採集藻類的海女等,這些議題不見得是來到基隆觀光的每位遊客都會知道,因此我們花不小篇幅介紹這個值得大眾了解甚至起身保留的在地產業。
《潮境》也教大家挑選海鮮時,如何吃的永續。邱依婷表示,《潮境》季刊很幸運擁有海科館研究人員的諮詢,例如海科館教育推廣組研究人員廖運志和中研院邵廣志老師編纂了《永續海鮮指南》一書,《潮境》便以此架構在最後一期裡,和飯店主廚合作完整介紹哪些魚可以做什麼料理,像春季的魚適合搭配蔬菜、夏季吃魚則建議以清蒸、燉煮為主等。

去年10月嘎然停刊 電子閱讀、紙本購買可留存
《潮境》季刊在去年10月因海科館預算等因素,決定停刊了,消息傳出不少閱聽大眾覺得扼腕,甚至有網友發起寄信給海科館館長的活動。對此,邱依婷表示,的確很可惜,還是希望能繼續將許多國內外的海洋議題報導給閱聽大眾。
現在海科館將《潮境》系列季刊共8期全數上網供大眾閱覽,此外,海科館在發行每一期季刊時也印製了約1500本實體紙本,目前各期都還剩有少數的量,有意購買的民眾可親自到海科館走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