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有沒有生病,會用身體告訴你。無論是前年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金城武樹應聲倒下,或去年蘇迪勒颱風吹倒上萬棵路樹,創下歷史紀錄,樹在死亡前,其實已生病一段很長的時間,提早發現、治療,就有可能挽救一棵樹的生命,甚至免於倒塌時可能對人或環境造成的危害,因此不只人生病要找醫生,樹也需要定期健檢、找樹醫。
有關樹醫制度,美國、日本早在20多年前便建立,日本目前已有2500人取得認證,更有公部門指定部分工作需有樹醫一同加入,台灣經過近4年籌備,目前農委會已委託林試所草擬「樹藝產業人才」職能基準,預計今年底草案完成,經公告就可開始招考。
日本已有2500人通過樹醫認證photo credit: わに塚 2014 #2 via photopin (license)
日本創樹木醫 25年培育2500人
林試所日前舉辦「台日樹醫—樹木的診斷與治療研討會」,特別邀請在日本開創「樹木醫制度」的堀大才教授來台交流。
堀大才教授現為NPO法人樹木生態研究會代表理事,是專精土壤改良讓樹木恢復健康的專家。1991年堀大才接受日本林野町委託設立樹木醫制度,但有關樹木的知識包羅萬象,跨及土壤、力學、環境等領域,因此日本不僅為此成立樹木醫審查委員會,還成立樹木醫課程委員會,「我們決定先選拔優秀人才,再來訓練。」
初期樹木醫制度,由林野町主辦、財團法人日本綠化中心執行選拔和核照,為半官半民的制度,直到1997年日本政府實施自由化方案,將許多政策下放到民間,樹木醫制度因此全交由日本綠化中心接手。
綠化中心向全國各地徵選,報名參與樹木醫考試的需擁有7年相關經驗,再透過書面審查和考試,每年約選拔100人至110人,截至2015年日本取得證照的樹木醫已有2500人。
2004年日本綠化中心成立樹木醫候選人制度(日語稱「樹木醫補」),只要大學修讀相關課程,畢業後擁有1年的實務經驗就可參加樹木醫考試。樹木醫的工作主要是針對公園樹、路樹、古樹、巨樹、珍貴樹木等進行健檢和危險性評估(例如倒塌、傾斜的可能性等),「樹木醫就像小診所,可以針對個人樹木進行診斷,但當樹的病況很嚴重小診所無法處理,樹木醫就得組成團隊,進行救治。」
日本的樹木醫制度推行很成功,實施至今25年,已有許多地方政府開始規定部分工作需具備樹木醫資格才能參與。
台灣樹醫年底將上路 樹藝師、樹醫喬不攏
台灣的樹醫制度已籌備快4年,2012年農委會林試所成立「樹木醫學中心」,率先建立林木疫情鑑定和資訊中心,並陸續新增樹木健康診療和樹木修剪養護兩項工作。去年6月《森林法》修法增列新條文,當中明訂農委會應建立樹木保護專業人員的培訓、考選及分級認證制度。
黃裕星說,目前農委會已委託林試所草擬「樹藝產業人才」職能基準,預計今年底完成草案後,經公告就可開始招考。
相較日本稱「樹木醫」,台灣的稱呼至今還喬不攏,「可能是樹木醫生、樹藝師或樹木保護專業人員,還需向林務局等單位討論,」黃裕星表示,林試所比較希望稱樹藝師,其實樹醫和樹藝師沒太大差異,都是聚焦公園、庭園、行道樹等進行科學研究、養護照顧、選種育苗、病蟲害控制等。
樹藝師屬於美國的制度,是由國際樹藝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Arboriculture,ISA)負責認證,目前全世界已有58個分會,遍及33個國家,包含美國、加拿大、歐盟、德國、日本、新加坡等,台灣是其中之一,是由台灣都市林健康美化協會代辦證照考試。
理事長李有田說,從2014年至今,通過ISA認證的樹藝師已有69人,再加上今年上半年考試成績將出爐,以過往4成多錄取率來看,台灣取得ISA認證的樹藝師證照將達120人,這些樹藝師通過英文考試者可在各分會地執業,通過中文的則能在兩岸四地執業。
黃裕星坦言,若取名為樹藝師和國際接軌程度很高,畢竟ISA自1992年就成立,至今已有24年歷史,台灣已落後他國腳步太多,必須趕快急起直追,同時未來教育端也要盡快因應,過往學校只重視園藝和農藝,未來森林系應增加樹醫或樹藝等相關課程,以利人才接軌。
堀大才:整個社會一起重視樹的健康
不過不管未來台灣究竟要稱樹醫或樹藝師,一手創立日本樹木醫制度的堀大才提醒,選拔人才的制度操作到最後不該淪為只是一個職業,必須是一個資格,「日本正出現一種狀況,就是部分通過樹木醫認證者,將技術和能力視為己有,甚至拿來做為同業競爭的工具,這並不具有樹醫的精神。」
堀大才說,真正的樹木醫不應排他,要有包容性,無論有沒有取得樹木醫認證,整體社會都該一起重視樹的健康、關心樹,「所以我的理想是沒通過考試者可將制度視為提升自我技術和知識的平台,樹木醫則要不藏私推廣知識給大眾,如此才能建立一個人與樹木自然共好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