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農阿幸的氣象站 土溫氣溫農訊全開放

「阿幸啊,今天又再變什麼?」這是每位宜蘭深溝村農婦對陳幸延最常用的問候語,而他總是靦腆笑說「沒有啦,還在測試中。」

77年次,從聖約翰科技大學資訊系畢業的他,在深溝學習農業已經1年多,一邊嘗試將自己最擅長的程式、資料蒐集透過百葉箱帶到網路雲端;另一邊又不斷實踐「開源分享」的精神,從氣象資料到自做電動除草機的做法都放在網路上,讓自己的資料、經驗成果可以被更多人分享、討論。

陳幸延說,分享的精神是希望讓將更多專業帶入農業,像氣象分析的專業,或拼裝機械、焊接做出小型農機的專業。而現階段他的努力,除了讓農業資訊可以被系統性的紀錄外,還希望找出不用化肥、農藥的栽培方法、科學數據,以因應長遠的氣候變遷。

DSC_0902
這是測土壤溫度,一條線的末端是針狀物,放在土壤裡可以看到土壤溫度,寒害影響,就要放水拉高土溫,但陳幸延目前還在收集資料的階段(攝影/潘子祁)

老農全憑經驗,新農靠科學摸索務農

打開百葉箱,裡頭有的是一顆鉛電池、一條條線路及綠綠的電腦儀錶板。乍看不知所云、以為只是廢五金,其實已是一台小型電腦,能將百葉窗內外設置的氣壓計、風向計、溫濕度、雨量等資訊紀錄下來,並且即時上傳到雲端資料庫中,規格媲美正式氣象站。

負責架設的是在宜蘭員山深溝村務農的陳幸延,七年級的他幾年前從聖約翰科技大學資訊系畢業,在資訊工程單位工作一兩年後,便決定轉換跑道,從學習如何務農。

原來出生南投水里的他,對自然環境相當熟悉,國高中放學後在濁水溪上游河堤嬉戲都是稀鬆平常,「坐在辦公室裡面,對我來說太不習慣。」兩年前便辭去工作、定居宜蘭,在4個月的無薪幫工期間逐漸熟悉農耕技術、認識村民,今年終於有地主願意將7分地大的水稻田交由他管理。

只是實際操作下來,他也認識到許多農業know-how(竅門、知識)是農夫個人經驗為主,但背後的科學根據是什麼,實在很難三言兩語說清楚。

好比去年10月種植的白蘿蔔,雖是往常合理的種植時間,卻意外飽受蚜蟲害,導致生長時間拉長,隔月才種的蘿蔔卻比10月種的早收成、產量好。陳幸延說,這個結果應該和去年暖冬有關,使得蟲害影響時間拉長,傳統經驗反而「不準了」。因此必須掌握更多農地訊息,才能提供未來農業發展。

DSC_0860
百頁箱裡裝的是氣象徵測儀器(攝影/潘子祁)
13263848_10205017643079727_2923905409037027897_n
圖片提供/陳幸延

科技開源帶到農業,盼發揮各家所長

其實農業改良場、試驗單位並非沒有氣象資料,但陳幸延說一來站點不密集,二是離農村仍有一段距離。像他人住在宜蘭市,離深溝村有20分鐘車程,一場西北雨可能兩地乾濕度、雨量都不同,在氣象局網站上卻只能查到宜蘭市的氣象資料,難以應用。

「但只要花2萬元不到便能做出這些,也是不錯的投資。」陳幸延笑說,他也有將設計圖、上傳雲端的App以開源的方式分享在網路上,供有興趣的工程師參考,甚至為農業貢獻心力。

比如說他已將氣象站、水位感測器蒐集的資料丟到雲端,但其他有能力寫程式的人,便可製造出像時雨量超過30mm時,便能發出鈴聲、簡訊的App;或甚至直接將自己的氣象站和中央氣象局資料套疊,找出病蟲害、產量增減的原因。

「一定有些事情是我沒想到,但別人想得到。」如果透過開源(open source)的方式,讓更多人共享為農業打拼。

像氣象資料便適合氣象、病蟲害專家共同處理,而他能提供一手農地的資料和經驗。另外一款利用廢棄掃把軸、電風扇、牛筋繩打造的電動割草機,全都來自廢棄零件,但也得靠有焊接、機械技術的人幫忙。

其實陳幸延也想將這些田間資料和產銷履歷系統結合。他說,對消費者來說,田間資訊反而更應揭露,包括雨量、風速、溫度、導電度等,讓消費者了解買到的農產是從健康還是不健康的環境中長成的,而雨量、風速更讓消費者對颱風豪雨更有感。從播種到收成,消費者可以一目了然,甚至搶先預購,讓消費者認識究竟有哪些「對時農產」。

科技幫助農業,不是替代農業

即便陳幸延不斷嘗試將科技導入農業應用,但他仍強調只是將科技當工具應用,是用來解決農業的問題,而不是利用科技取代人力和農業。

像先前提到小型割草機,不只是出於他不喜歡二行程機油割草機排放的臭味,還包括電動割草機單價要2萬元以上太貴,再加上若壞掉還無法自力維修;但利用拼裝廢材、開放設計圖供各路人馬組裝、改良、再改良,成本不到2千元,對他這類小農來說非常經濟實惠。

「我很想知道以前沒有化肥、農藥的時代,都是怎麼種出農作物的,而作物的生理特性又是什麼?」陳幸延說,但這些know-how如今都已失傳;即便有,也因氣候環境變遷而不適用,因此從頭蒐集作物生長特性和環境資料,便成為後續分析的第一步。至少以氣象來說,陳幸延估計還得再做2、3年,才能掌握深溝村的初步趨勢。

DSC_0948
陳幸延說,加汽油的除草機很臭,電動不會有臭味又太貴,他乾脆自己做,用掃把當作柄,轉軸是廢棄電風扇加上塑膠繩

新聞辭典:開源

所謂「開源」(Open Source),或稱開放原始碼,是指原創作者將原始程式碼供所有使用者檢視、編改,讓它更好用、功能更強大,通常會再分享給不特定第三人,甚至會回饋給原始創作者,原創作者再將其納入原作品中。

舉凡像是電腦作業系統,或是手機App、網頁瀏覽器,都有工程師在做開源和分享。在台灣較有名的案例便是g0v,透過各種工程碼串聯,將政府資訊以更容易讀取和使用的方式公開在網路上。

延伸閱讀:務農界如何掌握天氣?這些關鍵一定要知道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