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農業將立專法 納入友善農耕 如何定義?

新政府上台後,有意針對有機農業訂定新法,預計納入有機驗證之外的友善耕作,各界拭目以待。但新法該如何制定才能解決當前有機農業的困境?「有機」與「友善」又該如何定義?引發討論聲浪。

我國有機農業發展已三十年,至今種植面積僅6489.96公頃,占耕地面積0.8%,擴展相當緩慢。由於地狹人稠、個別農戶生產面積小,作物易受鄰田農藥污染,加上驗證程序繁雜、有機規範嚴格等因素,願意從事有機的農民如鳳毛麟角。但近年投入不用農藥和化學肥料的農民越來越多,雖秉持友善耕作理念,卻未必去申請有機驗證。

相較於鄰國日本、菲律賓皆制定有機農業專法,韓國有「親環境農業促進法」,我國現行有機法規顯然並不完備。台灣大學農藝系名譽教授郭華仁指出,「我國目前法規只有『有機農產品』的定義,沒有『有機農業』的定義。」南華大學科技學院院長陳世雄也說,「現在的法規只強調罰則,都沒講要怎麼推動有機農業。」

現行法規只有管理 沒有促進與推動

國內對有機的主要法規為《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和《有機農產品及有機農產加工品驗證管理辦法》,條文中規範有機農產品的管理,對有機農業的宗旨與推動並無著墨。2009年農委會公布的《有機農產、加工品查處規定與罰鍰》,明定檢出農藥或化學添加物殘留就屬違規,罰鍰3~15萬元。此一「零檢出」的嚴格規定,是導致許多農友對有機驗證卻步不前的主因。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表示,2012年仰山基金會與相關專家學者共同提出《有機農業促進條例》草案,政黨輪替後又陸續修訂,今年7/14再度拜會行政院院長林全,催生有機專法。去年農委會也形成《有機農業法》的行政院版本,仍在廣納意見。雖已凝聚一些共識,但現階段兩個版本仍有不少差異。

「推動新法的目標,在於要提昇讓台灣更多慣行的農地翻轉成為有機的可能性,所以立法精神在促進、在發展,跟之前法規的目標不一樣。」蘇慕容認為新法重點應放在「促進」二字,鼓勵更多農民採取不用化肥農藥的耕作方式,在原本的有機驗證外開闢更寬廣的空間,搭建從慣行到有機的過渡階梯。

新法納入「參與式保障系統」與友善耕作 

陳世雄指出, IFOAM(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 提倡的「參與式保障系統」(Participatory Guarantee System,簡稱PGS),是有別於第三方驗證(由公正獨立之驗證機構認定)的第二方驗證,由消費者和生產者形成互信團體,以公開透明模式相互監督保證,生產與消費友善耕作的農產品。PGS系統符合「有機3.0」方向,世界上已有小農國家如巴西與印度官方承認PGS系統。

目前民間版官方版的有機法草案都計畫將PGS系統與友善農耕納入條文,但對於友善農業的定義、友善與有機如何並行不悖、友善農耕如何管理,都尚未有定論。

台灣有機農業促進協會理事長王鐘和最近對各界發出措辭嚴正的建議函,指出有機驗證的信任基礎多年來累積不易,且有嚴格的認證與驗證制度,為全世界共同遵守。政府若要在新法當中納入友善環境耕作並予以補助,就必須明確定義,「什麼叫做友善?什麼單位來證明它是友善?」讓社會大眾分清楚友善與有機的差異,以免摧毀二十多年來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有機體系。

郭華仁強調,PGS和有機驗證是不同的市場導向,當消費者認同PGS,也會擴大對有機驗證產品的需求,兩者應該是相輔相成。產品若要掛上「有機」二字,必定要通過第三方驗證,PGS就不行,這就是很大的區分。

農友:「友善農耕」各門各派 如何定義?

民間版的有機農業促進條例草案已納入對友善耕作的輔導措施,即「對地之生態補貼」。「只要不用化學農藥和肥料,政府就給予鼓勵。」郭華仁舉例,譬如可能遭受鄰田污染的農田,在有機驗證會遭到嚴格規範,但若農民作法符合友善耕作定義,仍有政策支持。

近年慈心基金會與林務局合辦的綠色保育標章,即是有機驗證之外的另類驗證嘗試。例子之一是台南官田的菱角田,受限於水源共用無法完全隔絕鄰田污染,但農友為保護水雉不用化肥農藥,即可獲綠保標章。蘇慕容表示,未來綠保標章也會逐漸過渡到PGS方式,將從田裡有腳印市集的生產者與消費者先行試辦。

農友方面,雲林耕心農場王玉彰認為,目前有機的規範太過嚴苛,不利於大環境往有機農業發展。「社會對有機農友秤斤秤兩,驗證公司把你當小偷,隨時要對你開槍。」

但他也擔心若政府要規範友善農耕,會不會又害死農民。友善農法有各門各派,如何規範?只要定義清楚就好了,不要再墨守成規。會這樣做的人都是有理念的人,消費者隨時可以來農場參觀。」

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專案處長方韻如建議,友善耕作應清楚交代認證類別與揭露履歷,讓消費者評估是否信任。「『友善』本來就是相對作為與心態,不是結果。」她認為,當農民做到不用農藥除草劑等基本作為後,應保留彈性空間,若在法規中正面表列,可能會扼殺現有的各種友善目標與作法,「尤其像我們以農作為修復其他生態功能的手段,統一規範不可能涵蓋。」

方韻如也指出,「友善」是個很廣泛的用詞,未來若把常用的廣義詞又變成法規專用標準詞,將徒增混淆。

目前連新法的名稱,學者專家都有不同看法。為避免內耗、凝聚共識,8/27友善農耕研討會即將舉辦,屆時可望各界進一步激盪討論。

延伸閱讀:

官方版《有機農業法草案》 

民間版《有機農業促進條例草案》 

鄰田污染有機扛責 農友:一被驗出就判死刑,誰敢做有機?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 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