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協助經歷震災的義大利小鎮阿馬特利切重新站起來,慢食組織鼓勵世界各地義大利式餐廳販賣災區的家鄉麵—「阿馬特利恰納麵」,每販售一盤,就捐出二歐元協助重建。
台灣美食達人徐仲也發起「阿瑪翠斯餐桌」活動,號召台灣餐廳加入,並捐出其中所得的20%,目前已有37家餐廳響應。日前還找來名廚王嘉平到實踐大學,讓餐飲管理系學生認識羊乳酪、豬頰煙燻鹹肉等食材,並烹煮阿馬特利切風味的義大利麵。徐仲表示,這次活動不只是賑災,透過社群討論,也讓本地義大利餐廳對傳統義大利麵食材、作法有更多深入交流。
-660x470.jpg)
重新認識阿馬特利恰納麵傳統
道地的阿馬特利恰納麵要以羅馬產區羊乳酪、豬臉頰醃肉搭配番茄、辣椒、鹽、黑胡椒調製的醬汁,拌炒中空長圓條直麵或直管麵。
但徐仲表示,「很難做到道地口味。」以豬臉頰醃肉來說,光是豬種、風乾時間、分切部位都很難做到「完全正統」,不會苛求所有餐廳都要以正統做法製作,「還是心意最重要!」
台灣各地義大利式餐廳紛紛響應:由名廚王嘉平所經營的的Solo Trattoria和K2小蝸牛廚房率先推出阿馬特利恰納麵;高雄Eagle餐廳更以培根搭配自製茄醬、新鮮豬頸肉製作成阿馬特利恰納麵;而Trattoria del CHA CHA則推出自製風乾豬培根番茄吸管麵;PASTi Trattoria、Tapas-1、帕帕咪歐、鹽之華等餐廳也推出阿瑪翠斯麵。
徐仲表示,「餐廳師傅們都很努力認識阿馬特利恰納麵傳統味道。」以往每個廚師的烹飪手法都不一樣,「可能有的用橄欖油;有的用豬腹肉。」但透過這次協助阿馬特利切,廚師們開始討論「傳統的味道該怎麼做」,彼此在網路分享、討論自己認同的味道、做法,而漸漸達成共識。
第一時間響應賑災活動的王嘉平也表示,比方說,很多廚師以前想讓麵體吸附醬汁,不知該怎麼做,只會調入麵粉使醬汁濃稠、能粘附;但這次大家在交流傳統阿馬特利恰納麵的過程中,學到透過拌炒豬油融入番茄醬糊、水,而讓醬汁自然乳化。
-660x467.jpg)

義大利重視傳統 透過「技藝」保存傳統味道
徐仲表示,但也因為這份執著,讓市政府公告阿馬特利恰納麵的食材,定義出「傳統阿馬特利恰納麵」的味道,「從豬種、番茄品種、麵條都有規定。」若想創新,做出不同的口味,就不能叫做阿馬特利恰納麵,而要另取別的名稱,「這就是義大利人的堅持!」
「從小吃到大,義大利人就這樣深深把家鄉的傳統口味烙印在心裡。」徐仲表示,甚至有義大利人吃了外地的阿馬特利恰納麵,卻始終覺得味道不對,原來是豬種不一樣,脂肪比例、風乾時間不同,導致味道不夠重。徐仲直呼,「義大利竟然可以這樣保護傳統味道。」
「但台灣呢?」徐仲指出,以滷肉飯來說,「有多少台灣人會討論滷肉飯該用什麼醬油、哪塊豬肉部位、什麼稻米品種?」透過這次賑災活動,讓台灣廚師學到,如何用「技藝」保存傳統味道。
-660x440.jpg)
「加油阿馬特利切!台灣與你同在!」
徐仲與王嘉平也將阿馬特利恰納麵的風味帶進實踐大學,讓餐飲管理系學生認識羊乳酪、豬頰煙燻鹹肉等食材,並烹煮阿馬特利切風味的義大利麵。
餐管系學生翻炒著脂肪豐厚的豬頰煙燻鹹肉,慢慢逼出鹹香豬油,加入來自義大利的番茄醬糊、煮麵水,讓油脂自然乳化、粘附麵體;仔細調整火侯,時不時掐下一小段麵,觀察麵體軟硬度,待醬汁收乾,盛盤,並刨入羊乳酪絲。
學生捧著自己剛炒好的阿馬特利恰納麵,高喊:「加油Amatrice!Taiwan e’con te!」(加油阿馬特利切!台灣與你同在!)徐仲表示,這不僅僅是賑災慈善活動,更是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