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山植物園水生植物池近年來面臨水蘊草、水王孫、苦草等強勢水草入侵,排擠了水生植物池中的台灣萍蓬草、桃園石龍尾、卵葉水丁香、東亞三黑稜等原生植物。
「強勢水生植物排擠原生物種的情況在台灣其實很常出現。」林試所福山研究中心林建融表示,入侵原因很難判定,有可能是人員進入時身上沾有植物種子,也有可能是水鳥挾帶植物體而來,進入台灣溫暖的低海拔水域便大量生長,「水蘊草、水王孫等幾乎都是沉水性水生植物,會侵占大面積水域,而排擠原生物種。」
、水王孫(右)-660x469.jpg)
「好在福山地處偏遠,這些強勢水生植物不至於影響其他水田、生態池。」林建融表示,目前園內計劃放養草魚、鯁魚等工作魚,控制生長過盛的強勢水草,未來也將長期監測工作魚對生態池的影響及池中物種競爭消長的情況。
目前福山植物園計劃將面臨滅絕風險的水生植物移往園內苗圃,進行遷地保育;同時也在水生植物池出水口設置柵欄,避免強勢水生植物順水入侵其他水域。
專家:並非綠意盎然就是好
福山植物園強勢水生植物入侵,並非單一現象,林試所植物園組組長董景生說明,水域因為環境封閉,再加上水生植物較容易無性繁殖,「只要植物體斷裂,產生新節點,就會造成物種快速繁殖、擴散。」因此水域植物往往比陸域植物更難根治外來種入侵情況。
董景生表示,其實在陽明山二子坪也發生過類似情況,「很多人期待植物池綠意盎然,於是帶來各種物種。」也因此,人厭槐葉蘋、水蘊草等植物便入侵了二子坪,導致當地還要動員生態工作假期(working holiday)志工清除外來物種。
「在漂亮的景觀背後,其實要思考的是,這個物種該不該存在!」董景生表示,很多遊客以為自然保留區就應該一片綠油油、長滿各種物種,但其實不然,「有時候這個物種根本不該出現在這裡。」
「除了景觀之外,應該要對物種所扮演的生態角色更為警覺。」董景生提醒,就算劃定自然保留區,還是要長期監控區域內的物種生長情形,若發現不合理物種才有可能及時回報、及時防治,避免大規模擴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