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好台灣雜糧的新鮮與在地優勢,加上食安健康意識攀升,不少企業投入雜糧加工市場,台灣穀物發展協會今(2)日公布「十大嚴選穀得(GOOD)獎」得獎名單,食品業者靠著「機能性穀物飲料」、「穀物營養棒」、「穀物麵條」、「烤番薯」等產品拿下獎座。
「保健機能性食品是未來雜糧發展重點!」業者紛紛表示,雖然國產穀物成本偏高,但卻也有新鮮、非基改,加工後風味特殊等競爭優勢,如果要做大穀類食品市場,還需持續投入研究品種、栽培技術,找出每個素材的附加價值。
健康多穀飯、冰蕃薯、紅豆水市場新寵
南僑化工以內含白米、糙米、紫米、薏仁、高粱、燕麥、蕎麥等七種穀類的「膳纖熟飯」拿下穀得獎,更積極表示,與會更得到發展「黑豆飯」、「黑豆烘焙食品」的靈感,會持續投入開發新產品。
瓜瓜園、台灣百笑國際食品也分別以「冰烤番薯」、「金時美人炫烤地瓜」獲獎;瓜瓜園代表更表示,台灣地瓜無論育苗或品質都很有競爭優勢,也很能代表台灣精神,未來希望帶動年輕農民加入地瓜產業,一起努力將台灣地瓜帶到全世界。
愛之味靠著「萬丹紅豆水」,不僅拿下穀得獎,更獲頒特別獎。愛之味代表表示,近年來由於食安、健康意識提高,美國碳酸飲料銷售量逐年下滑,反而機能水銷售量從2013年開始逐年攀升,離子水、穀物水等飲品都很有市場潛力。
此外,紅薏仁飲、有機黃金麥味噌、有機薑黃糙米麵條、有機山藥米粉等產品也都獲頒穀得獎。
全球穀物飲品當紅,米穀結合待努力
「從全球穀物飲料趨勢來看,目前穀物飲品正當紅!」愛之味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陳冠翰指出,全球植物奶市值逐年攀升,2015年市值約58億美元,預估2019年將成長到109億美元。
陳冠翰更解釋,目前燕麥奶市場已經追上乾燕麥片市場;再加上近年蔬食主義盛行,植物奶已經慢慢興起,穀奶或許也能進軍市值150億的鮮奶市場;而機能水也是飲品市場趨勢,「光是萬丹紅豆水就使用了150噸紅豆,並創造兩億元年收入。」
「產品終歸還是要有特色,若沒有差異性,很難在現有市場中殺出一條新路。」陳冠翰坦言,同時也表示,像是藜麥也很有市場潛力,但目前國內外藜麥飲品都還沒有很好喝,「這就是需要突破的地方!」
南僑化工常溫米飯事業部陳雅瑛也表示,南僑積極投入開發「機能性常溫無菌米飯」,將國產優質稻米結合機能性穀類,「曾經想在米飯中加入黃豆、杏仁、全穀物、膳食纖維、黑米等成分,但都礙於現況而終止開發。」之後也想嘗試黑豆、奇亞籽等雜糧,「仍要繼續開發、研究!」
雜糧加工需掌握原料特性 前處理、採後處理都重要
食品業者看到雜糧食品興起,紛紛投入開發新產品,台中農改場助理研究員陳裕星指出,國內有150萬人患有糖尿病、而國人肥胖比率也在升高,此時,能調節血糖、血脂的穀物健品就很有發展潛力,「市場就在那裡,但重點是我們知不知道市場要什麼,有沒有辦法提升附加價值。」
「雜糧穀物是很好的基質,若能結合其他素材,便能進入人體,發揮保健效益。」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蘇梅英表示,但現在產、銷之間的缺口在於兩端不了解原料特性與前處理方式,也不清楚加工需求,更無法提供明確應用規格,「這都會讓後端加工更難應用。」
蘇梅英進一步解釋,以甘藷來說,甘藷有台農57號、台農66號、台農73號等品種,但若要進入食品加工製程,光是蜜化、磨成粉,不同素材的加工成果都不盡相同,「若用同一種方法做,會造成口感、風味差異。」
此外,像是黃豆、黑豆要加工成豆腐、豆干,那豆子本身的粗蛋白質至少要有37%以上,粗脂肪也要低於19%;而國產硬質玉米若要導入食品烘焙原料,或進行食品加工,也需要去胚,「因為大部份的油脂都存在胚乳中」,必須去胚才能避免質變;至於紅藜,如果要製成紅藜麵,究竟要全粒還是去殼,都需要投入規格研究,「不同加工產品需要不同加工規格。」
「以前都是重視產量,那像今天知道,不同材料的利用方式不一樣。」台灣區雜糧發展基金會執行長林俊臣表示,以豆腐產業來看,製作豆腐的豆子大小要一樣,才能控制出水速度,品質也才會穩定,「因此採後處理很重要。」
「現在要有『雜糧產業價值鏈』的概念,知道怎麼提升每個素材的附加價值。」林俊臣指出,產業鏈不僅是育種、生產、收獲、加工、包裝銷售等工作,甚至還要將農業機械、農業資材納入討論範圍。
台灣穀物發展協會理事長盧訓更表示,業者也會想知道各品種產量、品種面積等生產資料,才比較好想要怎麼加工、怎麼運用。
農友:應明確訂定「農產規格」才好進行耕作
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馬聿安指出,目前產、銷之間的問題是生產的不穩定性,「不穩定的產量難以供應大型的食品加工。」但這已經是難以改變的事實,究竟該如何縮短產、銷之間的距離?
馬聿安表示,現在最重要的是討論出「農產規格」,按照不同分級訂出不同的價格,「像是有拋光的黃豆就跟沒拋光的價格做區別,全粒的、去胚乳的、去殼的也按照規格訂價錢。」這樣不僅有利於後端全穀粒加工,也能讓農民放心生產,「至少農民不會因為作物的某些部位要被剔除,導致收穫被打折。」
「這次穀得獎看到台灣穀物應用真的很豐富,也很期待各界開始跳出來討論。」馬聿安表示,整個雜糧產業必須要有抱持相同理念的食品加工業者投入,才能夠真正支持農地活用,也才能真正達到永續經營。
農糧署:力推大糧倉計畫,推動契作契銷
農糧署署長陳建斌也表示,過去農政單位著重在提高產量、提高生產技術,「雖然現在慢慢著重後端加值加工,但仍嚴重不足。」強調未來會加強輔導產、製、銷,打出國產雜糧的市場通路。
大糧倉計畫勢在必行,陳建斌表示,目前新政府已下達明確指令:要求雜糧作物耕作面積要在四年之內增加2萬公頃,「目前水稻耕作面積大約是26、27萬公頃;雜糧耕作面積則約是7.2萬公頃。」預計慢慢將水稻耕作面積輔導到雜糧耕作,「水稻大概維持24、25萬公頃,而雜糧也能擴大面積,這樣會是比較健康的形態。」
陳建斌更指出,要達到這樣的雜糧耕作面積,農糧署會協助建構雜糧代耕體系,並發展區域烘乾、選別、包裝、理集貨中心,同時建立集團產區,推動契作契銷。
此外,陳建斌也表示,將在105年將大豆、紅豆、豆腐、豆漿、醬油等產品納入CAS驗證,後續依照市場需求,持續將胡麻油或其他豆製品導入驗證體系。
至於如何強化產、製、銷?陳建斌表示,目前已與義美食品洽談合作,今年12月上旬會推出50萬瓶國產黃豆奶、黑豆奶;也會請穀類研究所協助開發新產品,如黑豆牛軋糖;此外,也會建立產銷資訊平台、電子商務平台,媒合雜糧鮮品、加工品、消費者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