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圖爾」,這三個字源自於德文“natur”,也就是自然的意思,中國消費者共購平台──「拉圖爾自然生活社區」,希望帶著人們從食物溯源,找回對泥土的感覺,如今即將邁入第九個年頭。
發展至今,拉圖爾自然生活社區召集了一千多戶會員家庭,其中有三、四百戶有持續購買習慣;支持了四千多畝農田;現在平台裡的物產來自中國東西南北各省,有菜有肉有水果,有稻米有雜糧。
「過去沒有特別關注食物安全,總以為買貴的、買好的就能買到品質。」八年前,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爆發,辰風(本名王晨峰)是兩個孩子的父親,開始擔心自己孩子所吃進肚子的食物,於是發動餐桌自救行動,拉圖爾自然生活社區的概念也就此萌芽。
「孩子,是最需要乾淨、安全食物的群體。」拉圖爾創辦人辰風表示,起始點都是為了孩子。因為孩子們的排毒臟器是慢慢發展的,代謝毒素的能力相對低弱,食物若有問題,孩子將受害最深。
就這樣,一位憂心孩子的父親展開了「中國潔淨食物探尋之旅」,邁開腳步,踏訪中國二十四個省,深入農村考察食物最真實的生產過程。
-780x509.jpg)
安心食物需要消費者支持
在探尋「安心食物」的路途上,辰風看到農民的勤奮簡樸,也看到農民的無奈。「他們勞動量很大,期待自己的優質農產品能賣到好價錢,但市場往往無感。」辰風從不懂農業,到慢慢了解,逐漸產生憫農的心情。
辰風曾在某個菜市場遇到一個農民,「他的白菜是用堆肥種出來的,有蟲眼。」當時市場白菜行情是一斤五毛錢,「市場看到這白菜有蟲眼,連五毛錢都不想給。」
辰風一氣之下,拍胸脯決定幫農民把這一萬斤白菜賣出去,「冒著零下五度的寒風,我們在兩小時內把一萬斤白菜搬上車,衣服都被汗濕透了,我們脫下毛衣、棉襖,只穿了件背心。」就把這一萬斤白菜扛到社區屋簷下賣,只花了一天半,就把這一萬斤白菜賣出去。
-780x514.jpg)
在此同時,辰風卻也看到許多農村不堪的實際情況,像是造假,或是產消之間失去信任,開始相互猜忌。
辰風曾隨著志願者背了兩百斤上好的紅薯到城裡賣,「當時不懂行情,看到菜市場一斤紅薯賣八毛,我們想說鐵定不能賣八毛,否則大家就不懂得珍惜它。」一行人商量過後,決定一斤賣一塊二。
「豈知,一名中年婦女指著我的鼻子大罵:『賣那麼貴!沒良心!』」辰風當時滿腹怨氣,「忙了一路,身體很累,也在做自己覺得對的事,旁人卻覺得一文不值,還被辱罵。」但回歸理智,卻又完全可以理解這位女士的質疑。
當下辰風氣憤難言,便把沾滿泥巴、沙石的紅薯直接放進嘴裡嚼,嚼著嚼著,現場陷入寂靜,眾人紛紛掏錢買下了紅薯;過一段時間,這群買下紅薯的人又跑來,直說這些紅薯真好吃。
-780x575.jpg)
「多虧這名中年婦女,讓我驚覺,原來我最深的恐懼不在於食物安全,而是在於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辰風突然被點醒,當初基於尋找食物出發,直到後來才發現,農人才是關鍵,因此從「考察食物」變成「考察生產食物的人」。
「其實就是和農民談戀愛啦!」辰風笑道,就跟談戀愛一樣,必須建立在「信任」之上,關係才能長久。因此他花了很多時間跟農民互動、聊天,常常聊到很晚,就直接睡在一起,「所以我睡過很多農民,當然都是男的。」
誠信需要靠制度建立,安全監察員訪查田間
拉圖爾自然生活社區慢慢建立,「誠信」是平台運作的最高原則,「在這裡,可以犯錯,可以不完美,但不容許欺騙。」辰風強調,再不完美,也能互幫互助、相互扶持,讓它完善;但誠信必須被堅守,一旦違反誠信原則,就會被納入黑名單。
「和我們合作的農民大多是友善農民。」辰風說明,每個農民做法都不同,不會強推有機驗證,而是透過長時間與農民互動,觀察做法,「不是任誰來跟我說一堆感人的故事,就能納入平台。」因為務農從來不是浪漫的情懷,需要接地氣、很踏實地持續工作。
辰風進一步解釋,每當要與新農民合作,「開宗明義會先問他,你是認真的嗎?」畢竟友善農業需要長期堅持才能走下去,之後再慢慢說明不能施藥、灑除草劑等原則。
若農民礙於操作技術不夠好、而又有養家活口的壓力,必須施藥才能有產量,「只要提前跟我們說,我們也接受,不會納入黑名單。」
但如果農民欺騙、偷偷用藥,一旦被查實,就會列入黑名單,「但我們也不會公布黑名單,因為施用農藥本來就是合法的。」辰風表示,這樣的農民並沒違法,只是違反契約誠信原則。
與農友(左)合影(王晨峰提供)-780x503.jpg)
「雖然我們尊敬生產者,但整個生產過程還是需要被監管、了解。」辰風認為,農業很難造假,只要在關鍵施藥期、出蟲期訪查,實際情況一目了然;而目前也有建立「安全監察員」制度,由非食物領域從業人員、品德優良的消費者擔任秘密安全監察員,經過培訓後,能夠24小時隨時進入田間訪察農產品實際生產狀況。
辰風解釋,安全監察員完全由內部會員舉派、秘密產生,也會不定期換血,沒有考選制度,不會公佈人員名單,也不會公佈考察內容,以防未來可能出現遊說、賄賂等灰色事件。
安全監察員除了能隨時訪查田間之外,還有權否決新農民、新農場、新產品。只要投出「一張」否決票,合作案就喊停,而一旦安全監察員動用了否決權,便要自動退位;至於已經登上平台的產品,只要安全監察員對它的品質提出質疑,內部便會進一步側面觀察農民生產狀況,並召開專家會議提出建議。
千戶會員家庭,支持四千多畝農田
發展至今,拉圖爾自然生活社區召集了一千多戶會員家庭,其中有三、四百戶有持續購買習慣;共支持了四千多畝農田;現在平台裡的物產來自中國東西南北各省,有菜有肉有水果,有稻米有雜糧。
「這一路走來,我們也不是沒有受過打擊。」辰風坦言,打擊不是來自同業,反而是來自商業平台,「當初有些廠商想合作、投資遭拒,憤而罵我們蠢。」甚至從拉圖爾挖走合作的小農、會員,「很多農民、會員就這樣變節了、離開了。」
「但八年過去後,這些會員看到我們依舊堅持,又慢慢回來了,」辰風心已坦然。
-780x397.png)
生產滯銷、產銷調節是一大課題
拉圖爾自然生活社區除了要努力完全賣出農民的收成之外,也希望消費者不是一味購買,而能夠買得「剛剛好」,希望消費者不要因為「吃不完」而浪費了這些食物。
「因此,我們平台的界面很複雜,」辰風解釋,不僅要了解消費者家庭組成,也能夠選擇所需份量,「消費者可以選擇是五口之家、還是三口之家;要1/2份,還是1/4份。」平台也會媒合離消費者最近的農場,盡力縮短食物里程,最好運送時間都能控制在一個小時以內。若農民突然生產不順,平台也能讓消費者臨時換菜。
雖然拉圖爾自然生活社區努力縮短產、消之間的距離,也有三、四百戶家庭持續投入支持購買,但目前,「生產滯銷」仍是辰風最操心,也最難解決的問題。目前持續投入的會員數還不足,只能靠加工成熟食和耐儲品來解決滯銷問題。
或許,廣納會員、擴大消費者規模能夠減少生產滯銷的問題,「但會員好培養,生產者不好培養。」辰風指出,目前拉圖爾很謹慎地控制擴張速度,「因為農業最怕大起大落。」如果一下子納入太多沒有共同理念的消費者,消費者來來去去,恐怕會打擊生產者那顆「繼續堅持」的心。
辰風表示,現在最重要的是想辦法讓農民產出能夠穩定,並持續不斷與消費者溝通、再溝通,才有可能讓生產、消費兩端達到合理、永續的循環。
誠信需要成本,只能慢慢建立
「聽說,我們現在是大陸最後一個存留下來的消費者自主團體。」辰風道,之前本來還有一些消費者共購團體,但陸陸續續撐不下去,便解散了。
辰風語重心長地說,誠信是要付出成本的,早些年一連串的造假問題已經付出了太多誠信成本,需要一點一滴還債,才能修復生產、消費之間的信任,且只要有任何一個人不誠,就會嚴重打擊得來不易的信任,「這沒有方法論,只能將心比心。」
「現在好不容易要從負數歸零了。」但對於未來怎麼走,辰風不敢樂觀,只能謹慎地說,下一步是「從零開始」,從教育出發,更積極地帶領消費者關心、了解生產者,「我們不知道未來能做什麼,只知道不能做什麼。」
-780x42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