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201703報告:烏魚新聞一月刊出後,各界有許多討論迴響,上下游於2017年3月再度推出「烏魚關鍵時刻來臨!你希望台灣如何養烏魚?」訪問更多產官學界,整理八大爭議以及八個重要觀點,並邀請大家投票表達意見,請點選這裡)
───────────────────────
這週《上下游》刊登雌激素養烏魚的兩則新聞,引發各界討論,有評論認為,上下游是農業媒體為什麼扯農民的後腿?我們是不是變了?雌激素就算是違法,用在魚體也會代謝,為何造成恐慌?另外,為何選在烏魚子熱銷的季節刊登新聞?是否惡意打擊烏魚產業?另外,也有評論者提出,有廠商提出檢驗報告,並無人工雌激素殘留,《上下游》的報導是否失據?
上下游成立至今一直努力的事情,是讓友善環境的農漁業更加發達,促進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互相瞭解,農民過得更好,消費者更安心,環境能夠永續,這是我們創辦的初心,至今沒有改變。以下是我們的說明,敬請各界參考。
(1)我們是如何進行調查?
今年我們發現,以「加入雌激素的變性飼料」養殖烏魚,是業界無人不知的秘密,但是,法規卻明確規範不得使用雌激素,不但讓漁民長期陷於違法處境,對消費者也沒有保障。
我們先與防檢局官員、藥物毒物試驗所專家確認,雌激素添加在飼料當中確實不合法。也到烏魚養殖產地拜訪漁民,確認漁民在生長關鍵期會投餵變性飼料,並且也都知道這非法律允許,但因已是業界普遍技術,所訪漁民並無隱瞞。 即使農委會官網上的「烏魚館」也直接載明,烏魚養殖投以六個月的雌激素飼料,讓烏魚95% 成為雌魚。
繼而我們遍訪海洋大學、水產試驗所、嘉義大學、台大漁科所等學者專家,包括曾參與技術研發的沈老師,專家們也都明確表示,雌激素不得使用於飼料,學界正嘗試研發更好的技術,也建議應更仔細去監測雌激素在魚體內代謝的情形,或許可以建立一個安全評估模式,讓民眾無需再有疑慮。
同時專家們也表示,目前變性飼料的配方究竟為何,由於飼料廠不曾公開成分,屬業者機密,難以得知,建議政府應該要加強源頭管理。 這些未知,就是風險所在。
(2)烏魚體內是否殘留人為添加的雌激素?
我們在兩篇報導都清楚引用了專家說法:變性飼料如果只是烏魚生長關鍵期施用幾個月,使用後一到兩年才採收,成熟時應該已經代謝完畢,殘留的可能性不高,民眾無需恐慌。文中並無任何指稱烏魚殘留過量雌激素,試圖造謠或中傷產業之字句。
但藥物使用無論在人體或動物,都應遵守嚴謹的規範,包括施用過程和後續監測,雌激素自不例外。藥能治病,也能致病,雌激素對人體健康的利與弊,在醫學上充滿爭議。雌激素會經由排放水進而影響自然生態,更是重大的環境議題。
(3)我們的報導強調的重點始終在於陳述事實:
飼料使用雌激素目前不合法規,飼料成分不透明,必須加強源頭管理。 我們也曾詢問漁業署:是否可能建立一套嚴謹的管理辦法和評估標準,讓雌激素在飼料使用上合法化?得到的答案是:既然民眾有疑慮,目前並不考慮。漁業署的說法從一開始的模糊到明確表態,也都呈現在兩篇報導中。
(4)我們背後有任何利益團體,唆使中傷烏魚產業嗎?
上下游所做的一切,只希望讓台灣的農漁產業更好,上下游對天明誓,絕對不會為了任何私心私利扭曲報導,但是我們理解,這波報導對烏魚產業造成暫時的衝擊,但是若繼續漠視問題,產業將持續卡在這裡無法前進,因此我們選擇做出報導,也接受一切的批評與憤怒指責,希望這次風暴能引發的是更多正面的討論,迎向的是更好的烏魚產業。
上下游初心不變,時間會證明一切。
延伸閱讀:
貴報討論雌激素的危害問題感覺上是把嚴重性放大,這就好比討論海水裏的重金屬含量,將極為微量的濃度大作文章,吃海水裏的生物會不會有重金污染的議題是一樣的,問題不是不能討論,只是貴報的論點確有可議之處
海水的重金屬累積到水產的肝臟等消化器官, 其實本來就是有點風險, 不去討論它不代表沒有風險, 消費者可以選擇不吃, 不買. 烏魚仔既然是用這樣的方式來製成, 既然E2 是一級致癌物質, 主管機關本來就該說清楚, 而消費者一樣可以自己決定是否要買 要繼續食用. 且既然都會看到這則新聞, 代表這個新聞對讀者有興趣, 既然會有興趣, 為何不能拿出來討論?
我覺得比較擔心那些含雌激素飼料的水,被養殖漁業排放後,是不是流入海裡?會不會造成周圍生態系問題?(不過這個問題有點難以回答吧)
加油!!上下游你們很棒
是許多閱聽人想選擇的良知媒體
謝謝您的鼓勵!我們會更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