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201703報告:烏魚新聞一月刊出後,各界有許多討論迴響,上下游於2017年3月再度推出「烏魚關鍵時刻來臨!你希望台灣如何養烏魚?」訪問更多產官學界,整理八大爭議以及八個重要觀點,並邀請大家投票表達意見,請點選這裡)
───────────────────
(編輯報告:以下新聞刊出後,漁業署已公開正式回應「為食安把關 加強烏魚養殖管理」公告雌激素不可添加於飼料中使用,從本年度開始,飼料抽驗將新增雌激素項目,並加強宣導飼料加工廠勿製造含雌激素飼料,違者將依法裁處,以維護水產品食用安全。後續新聞發展請閱讀這裡。)
每年冬至前後是烏魚產季,由於烏魚子經濟價值遠高於烏魚肉,故養殖者大多會在烏魚生長關鍵期投以添加雌激素的「變性飼料」,使母魚比例高達九成以上,早已是業界公開秘密。但我國「動物用藥殘留標準」未在魚類列有雌激素項目,依法不得使用。
但主管機關漁業署態度模糊,既說「理論上是不能加」,又說「只是誘引的東西,不需要管理」,長年以來從未抽檢過烏魚飼料所含雌激素成分,也未定期檢測烏魚產品是否有雌激素過量殘留。
防檢局和水產試驗所、藥物毒物試驗所專家皆明確表示,法規沒有正面列舉的成分就是不得添加。而烏魚變性飼料卻已普遍使用十多年,飼料工廠將配方視為秘密,漁民購買時完全無法確知飼料加了什麼,漁業署明知此事卻從未把關。雌激素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過量接觸將有健康風險。

雖然漁業署和養殖業者都認為,變性飼料只在烏魚生長期施用幾個月,到成熟時應該已經吸收代謝完畢,民眾無需恐慌,但至今並未有嚴謹的學術報告證實其安全無虞。也有漁民和飼料公司私下透露,政府已通令飼料工廠不得再製造含有雌激素的烏魚飼料,明年起,漁民養殖烏魚意願可能會大大減低。不過漁業署否認曾有此命令。
那麼飼料工廠到底可不可以製造含有雌激素的飼料?養殖漁業組組長陳建佑語帶保留地表示,「理論上是不可以。」

變性飼料不合法,養殖界不能說的祕密
烏魚飼料添加雌激素在法規上真有模糊地帶嗎? 防檢局動物防疫組藥品管理科科長謝宗發明確表示,「目前沒有核准人工雌激素用於促進或調節水產動物的發育。」
水產試驗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主任葉信利也說,「沒有容許量規範,就是不得添加。」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應用毒理組組長蔡韙任詳細解說,除非用於治療,否則不論是天然或合成的雌激素,都不允許添加在水產飼料當中。
但養殖業使用變性飼料促進烏魚雌性化早已行之有年。研發出這項技術的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教授沈士新無奈表示,他在1990年做出來,「做完我也沒有公開,也沒去推廣,當年也沒有技術轉移或申請專利。」但是從2000年開始,飼料工廠卻開始製造烏魚變性飼料,使用後母魚比例可從50%提高到95%,漁民獲益大增,從此成為業界公開的秘密。
嘉義漁民蕭博忠分析,烏魚子的價值遠高於魚肉,一尾養了三年的母烏,剖出的烏魚子若以八兩計算,「濕子」售價約475元,而剩下的魚體「烏魚殼」若以三斤估算,價格好的時候約240元,差的時候只能賣50幾元。
烏魚子和烏魚殼的價差如此懸殊,蕭博忠認為,如果真的嚴格取締雌激素的使用,「養殖漁民會沒意願,價格也會提高,消費者未必能接受。」此外他也擔心,一但飼料大廠不再生產變性飼料,可能會轉入地下,只剩小廠偷做,品質安全更沒保障。

飼料添加了什麼?工廠秘方無人知
主管機關漁業署對烏魚養殖使用變性飼料,長年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陳建佑說,如果是當做藥品,就必須符合法規規定,要有獸醫師處方簽,但如果只是天然的雌激素,只在前期做誘引、後期沒有使用,而且用量不多,「就好像添加維他命,讓身體健康一點,」就有模糊地帶。
然而魚類變性和吃維他命能相提並論嗎?漁民買到的變性飼料,其內含雌激素究竟是天然還是化學合成?由於漁業署根本沒有對此抽測,完全無從判斷飼料安全性,何況不管是天然或合成雌激素目前都不合法。漁業署也未對漁民的使用行為進行任何管理,如何保證最後的漁產品安全?
雌激素雖是生物體內天然可合成的物質,但長期過度接觸可能增加罹癌風險,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衛福部在去年五月起就全面禁止化妝品中添加雌激素,歐美各國更是早已禁用。
化妝品既如此,食品更應審慎監測。但漁民根本不清楚自己買的飼料到底加了哪種雌激素、含量多少,遑論最後魚體是否有殘留。目前法規並未要求水產飼料成分完全展開,雌激素更屬於業者秘密配方,不可能在標示上註明。一位養殖烏魚的漁民表示,變性飼料和一般飼料在外觀上的差異,「就是袋子上有打勾。」

天然或人為?雌激素殘留量難檢測
參與科技部計畫〈養殖烏魚雌性激素用藥評估暨全雌化養殖技術之建立〉的家畜衛生試驗所化學藥品檢定研究系系主任林文華表示,此計畫原本是要建立烏魚雌激素使用安全標準,以去除民眾疑慮,但因衛福部公告化妝品禁用雌激素,所以這個計畫也已經轉變方向,家衛所目前試圖要建立雌激素的檢驗方法,往後將對市面烏魚和烏魚子作採樣抽驗。
但抱卵的母烏魚原本就會分泌雌激素,如何分辨魚體測得的雌激素是天然生成的還是人為添加的?專家沈士新與蔡韙任皆表示:無法分辨。
陳建佑也說,民國99年和103年曾經抽驗捕撈烏魚、養殖烏魚和進口烏魚的雌激素含量,結果根本無法分辨魚體的雌激素是天然形成的還是人為添加的,「既然沒有辦法區分,為什麼要做抽查?」
那麼有無可能訂定出天然烏魚體內雌激素正常基準值,以此監測養殖烏魚的雌激素殘留量是否超標?嘉義大學食品科學系副教授黃健政說,「這很難,除非蒐集的database(資料庫)夠大。」他曾作過野生烏魚的雌激素含量調查,發現個體變異很大,有的高有的低,難以訂出基準值。
黃健政也曾比較野生和養殖烏魚的雌激素含量,連續檢測了三年,每年約三十件,並無發現太大差異。不過他認為這個樣本數還是不足。「我們希望更清楚知道雌激素在烏魚體內代謝的情形,」如果是餵雌激素,在成長過程中衰減的情形是怎樣?而自然成長的烏魚,雌激素的變化趨勢又是如何?如此才能更進一步區辨兩者的不同。
找出替代方案,回歸烏魚原味與價值
「烏魚是台灣很重要的魚種,不論文化層面或經濟層面都是,大家要想出妥善解決的方法,」湧升海洋總經理徐承堉語重心長地說。
追逐捕捉烏魚,可能是早年中國沿海人民移居台灣的原因之一,荷蘭與明鄭時期還曾對漁民課徵「烏魚稅」,其重要性可見一斑。每年冬至都準時洄游於台灣海峽的烏魚,被漁民稱為「信魚」,又稱「烏金」,在台灣漁業發展史上意義非凡。
但因長年大量捕撈、沿海污染、氣候暖化,加上中國漁民在北方海域先行圍捕等眾多因素,台灣的野生烏魚捕獲量逐年遞減。民國七十年代養殖技術推出後,「養烏」產量取代「海烏」,成為本土烏魚主力。
有沒有不用雌激素,又可提高漁民收益的辦法?台南漁民涂壬貴與業者合作,嘗試不投餵變性飼料,並以益生菌取代化學藥物養殖。三年後收成的烏魚,如同天然比例,公母各半。涂壬貴表示,烏魚子雖然減產了,但多了烏魚膘(公魚精囊),而且口感變得扎實如同野生烏魚,比以前「粕粕」的質感好吃很多。
被烏魚子搶去風采的烏魚肉,價值也應重新被重視。挖去烏魚子和烏魚膘的「烏魚殼」,因油脂含量高,無法久存,也常被認為油腥味過重而不受青睞。有業者嘗試以低鹽熟成的方式改進魚肉的風味,希望能提高烏魚殼的價值,回歸烏魚最根本的美味。
水產試驗所也正在發展控制遺傳的技術,「要消除大家的疑慮,最好就是不用藥,又能得到全雌化烏魚。」葉信利解說,研究人員嘗試將某些母魚轉為偽雄性,作為種魚,再與其他母魚交配,這樣生下來的小魚就全部都是雌性,無需再使用雌激素。
葉信利也做過試驗,將公烏魚養殖四年之後,有50%到75%會轉為雌性。也有漁民發現延長養殖時間到三年以上,或是以光照控制,可讓母魚的比例增加。
飼料成分的揭露與監測,主管機關責無旁貸
徐承堉則指出,回復烏魚雙性養殖,「只是少賺而已,並不是不能做。」他認為,全雌化的養殖在過去追求產值的年代可能是很正面的技術,但現在應該重新思考,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技術嗎?
對於飼料成分不透明,徐承堉強調,飼料工廠對其產品應該要有揭露的義務,「這點一定要做改變。」否則當合法業者不做,就剩下非法業者繼續做,將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狀況。
黃健政也認為,雌激素的疑慮必須回歸到源頭管理,「漁業署必須去做飼料的採樣檢測,管理這些飼料的來源。」
對於大眾的質疑與建議,陳建佑表示,未來漁業署將檢討是否將雌激素納入飼料抽測項目。
要找到能維繫烏魚產業,又兼顧食安和消費者觀感的養殖方法,需要學者專家與漁民共同努力。但飼料成分的資訊透明化,攸關本土漁產安全性,其監測與把關,是主管機關責無旁貸的任務。
說真的,如果不是養殖烏魚來做烏魚子,烏魚大概早就吃到瀕臨絕種。
這樣一篇文章,學者說些不痛不癢的想法,又無法提出實際可執行的方案,再搭配某生技公司的說法,實在很懷疑,學者想用此題材換個國家計畫來做做,而業者想藉此推自己的產品?
如果化妝品和烏魚子可相提並論,那鮭魚子或是雞蛋是否也應該全面討論?
期望上下游記者可以更深度的探討議題,而不是像這樣放個驚悚標題,內容卻像是被帶著走的隱形業配文。
我也覺得這篇的記者不夠深度討論,而且給人有強烈感覺先入為主的感覺,就說「這東西就是不好」。是不是能用更客觀的角度,更多元的方式來討論這件事呢?
我曾經是養殖系的學生,專長是飼料配方。目前是生科所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內容正好是「Estrogen-Estrogen Receptor」相關的研究主題,以我的背景知識來看待這件事,我認為這樣的文章還沒有辦法來說服我,擺上一堆大頭說的話,但是沒有資料來源。
我知道記者的專長或許不是這個,能拋出議題很好,但若能更深度的討論或許會更好!
剛看到上下游做了一個蠻全面的烏魚雌激素專題,建議你可以看看這幾篇:
一文看清烏魚八大爭議 :
https://www.newsmarket.com.tw/mullet/ch00/
海大校長張清風/ 研究烏魚雌激素十年,我真的是不贊成使用:
https://www.newsmarket.com.tw/mullet/ch02/
水試所所長陳君如 / 天然養殖確實可行,用科學讓水產更安全:
https://www.newsmarket.com.tw/mullet/ch05/
台大漁科所韓玉山、興大生科系林幸助/ 環境荷爾蒙疑慮,需嚴格風險評估與管制:
https://www.newsmarket.com.tw/mullet/ch07/
建議作者再去了解變性飼料的投料方式及去烏魚養殖水的排放及處理方式。
除了文章當中提到雌激素對人類的健康風險外,這些釋放到環境的雌激素是一種環境荷爾蒙,會干擾其它野生生物的生長及發育。不僅如此,也有研究報導指出,環境雌激素中的雌激素會影響水域生物的群聚結構(community structure)。
相關資訊可請教台大環工所于昌平博士 (http://enve.ntu.edu.tw/dispPageBox/giee/GieeCP.aspx?ddsPageID=GIEETCFULL&dbid=3739515058)
及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江殷儒博士(http://biodiv.sinica.edu.tw/research.php?pi=160)
寫這種文章凸顯作者的無知:對養殖物種無知、產業無知、文獻無知、連查資料都無知。台灣從1970開始烏魚商業養殖後,歷經養殖業者與學界的努力發展出全雌養殖,學術報告很多,用心蒐尋舊可以找到,以這種標題寫報導令人遺憾!
針對上下游昨日雌激素養烏魚報導,漁業署公開回應:依據飼料管理法相關規定,雌激素非列於飼料管理法公告之「飼料及飼料添加物詳細品目」範圍內,因此雌激素不可添加於飼料中使用。從本年度開始,飼料抽驗將新增雌激素項目,並加強宣導飼料加工廠勿製造含雌激素飼料,違者將依法裁處,以維護水產品食用安全。
請看上下游追蹤報導:「邁向更好的烏魚產業 漁業署:禁用雌激素 輔導自然養殖」
漁業署回應的新聞稿請看這裡:「為食安把關 加強烏魚養殖管理」
http://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193807
可以針對這篇文章回應嗎?
我覺得學術與現實當然有差!
自己是農學院學生,做生化的實驗室誰沒碰「基改」,農學院學生的誰沒學「怎麼有效噴農藥」,考量對環境傷害,這些環境污染成本都沒有考量進去!
本文對養殖戶傷害很大,雖然心疼,但使用環境賀爾蒙對大自然的傷害,上下游不說,誰看到了!
全力支持「不吃使用環境賀爾蒙的烏魚子!!」
台灣的養殖漁業技術之強大,已是有目共睹,在野生烏魚數量逐年減少之際,國人還是可以享用到高品質及合理價位的烏魚子。這些都是經濟面的利多,但是,對於生態環境的衝擊以及對人體可能造成的影響,也應該同時披露給消費者參考。這才是一個負責任的產業應有的態度。
雌激素釋放到環境中,對於野生生物及人類潛在危害的相關研究還不少,但直接、明確、無爭議的研究目前確實是沒有,
所以在底下這篇文獻回顧的文章指出”There is published evidence to establish a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strogens in the environment and breast can- cer. However, there are serious gaps in our knowledge about estrogen levels in the environment and a call is required for a world wide effort to provide more data on many more samples sites. Of the data available, the synthetic estrogen, ethinyl estradiol, is more persistent in the environment than natural estrogens and may be a greater cause for environmental concern. Finally, we believe that there is an urgent requirement for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estrogens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ir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412016304494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92734/?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newsmarket
有看到上下游後來做了一個蠻全面的烏魚雌激素專題,訪問不少相關人士,看來有回答了很多人的疑問,可以搭配閱讀:
https://www.newsmarket.com.tw/mull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