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亮亮的鬼頭刀幾乎佔東部地區總漁獲量的一半,更幾乎有九成是製成魚排外銷,但近年來受到消費端限制,必須具備海洋生態相關標章才有辦法出口,為了達成這項認證,農委會水試所與海洋大學開啟了五年計畫,先從調查鬼頭刀的移動習性著手,盼望建立科學參數,最終能訂出限制捕捉量,藉此打好永續漁業發展的基石。

海洋保護意識抬頭 生態認證或FIP才有市場
水試所所長陳君如表示,臺東新港是鬼頭刀的重要漁獲基地,在盛漁期一天就可捕捉上千公斤的鬼頭刀,年產量在更3到5千公噸之間,是近海漁業中佔比非常大的經濟漁獲,年產值高達億元;在中南美洲鬼頭刀產業處於中等風險的前提下,近年來海洋保護意識逐漸抬頭,歐美地區也開始限定進口漁產必須具有永續生態漁業認證,或得退一步執行漁業改進計畫 (Fishery Improvement Project,FIP) 的水產品才准許銷往當地市場。
什麼是FIP?陳君如解釋,這項計畫必須涵蓋可測量的明確指標及相關預算,參與者需依此計畫逐年改進,並證明其管理方式與該漁業之漁獲資源狀態都朝著「生態永續」的方向發展才行,更必須以科學數據作為計畫的佐證。
迷你衛星調查鬼頭刀 計算捕捉量
站在銷售立場上,近年台東新港漁民開始由下而上的思考歐美的要求,並發起「新港鬼頭刀」(HSIN KANG MAHI MAHI)漁業改進計畫(Fishery Improvement Project,FIP),邀請漁民、加工廠及貿易商籌組工作小組,海洋大學也投入參與研究。
對此,負責計劃執行的海大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教授王勝平指出,為了瞭解鬼頭刀的習性,他們也與日本長崎大學及鹿兒島水族館共同合作,透過在魚身上放置「迷你型衛星標識記錄器」,來紀錄西太平洋鬼頭刀的族群結構與移動特徵。

他也表示,目前的成效是去年在臺灣與日本各標識了4尾及6尾鬼頭刀,並分別於臺灣東部海域及鹿兒島海域進行放流;根據回收資料顯示,鬼頭刀主要都棲息在83公尺以內淺水層,幾乎都受海域日照、風及海流影響。
王勝平也指出,有了鬼頭刀的調查數據後,下一步就可以來進行資源評估,預計五年內就可以把鬼頭刀的「捕捉量」做出限定,並將此建議提供給漁業署做參考,絕對是魚種資源管理上的重要科學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