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真/當我結束YaYa綠廚房,想分享給大家的事

文/張維真(YaYa綠廚房經營者)

過去四年, YaYa綠廚房一直承載眾人的疼愛。認識的、不認識的,大家無非是希望有個可以安心吃飯的地方。雖然我們選擇先告一段落,但我總相信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我們所營造的空間和餐點,甚至只是一些小小理念,對很多顧客、甚至是同業,都提供了一些美好回憶,也具有一些意義。

最近,好友南琦希望我談談YaYa綠廚房歇業的原因,俾使其他想要走綠色餐飲路線的同業能夠參考他人經驗,讓他們的經營更加順利。剛好我也經過了一個多月的休養與沈澱,是時候了,該來把這些一直想在心裡的事訴諸文字,希望小小有助於台灣社會的外食環境。

理念難敵獲利不足的壓力

2013年年初,我和妹妹積極地開業。我個人深知外食族的苦,因為外食超過20年,想自己煮卻心有餘而力不足。對於食安,我早就很在意(那時候可怕的食安新聞還沒開始)。我們總以為一定有很多人在意吃的安全。

開業後,前兩年很辛苦地建立知名度,同時邊做邊學餐廳內部的管理,畢竟我們倆人都沒有任何餐飲經驗。噁油風暴的發生,加上康健雜誌的報導,把我們的生意推到高峰。在歡喜迎接營業額創新高的同時,我也擔心著品質問題…我想,某種程度上它出了問題,我也相信我們因此流失了一些顧客。

為何歇業?其實,在歇業之前,這個問題我已想過無數次。既然當初投下了那麼多的建置成本,也花了那麼多心力去經營,為何不想辦法繼續?是啊,誰不想?但是, “不賺錢”這個難解的困境讓我不得不下這個痛苦決定。

我們經營了四年,也累積了很多質優到不行的客群,卻還是要走上停業之路。心裡再有不捨,也無法抵檔獲利能力不足的壓力。

1419329339663
yaya是高雄知名的綠色餐廳(圖片來源/張維真)

固定成本高,但沒有充分傳遞訊息

為何獲利能力不足?因為生意”不夠好”,固定成本又高。講得更清楚些,我們的生意需要好到餐餐客滿才能達到損益平衡。利潤低不是問題,膁多賺少而已; 但固定成本無法cover卻是個大麻煩。
生意不夠好,原因很多。舉凡餐點和服務品質(當然是要第一個檢討自己)、產品已不具新鮮感、產品線不夠廣、停車問題、景氣不佳、消費者對食安議題麻痺了..…等等。

至於固定成本高,這就不難想像了。食材成本超出同業甚多,很多食材的進貨成本不是超出xx%,而是別人的好幾倍(我們使用本土海塩就是一個例子)。人事成本更是個大難題:30個座位的小店面,用了7個員工,外加我們夫妻兩位全職卻不支薪的業主。

雇用了這麼多人,任何朋友聽了都搖頭。但是,我們什麼食物都自己備製,除了醬油這類調味品無法自製之外,幾乎不用半成品(例如很多餐廳直接購買剝好皮的蒜頭或紅葱頭,甚至是炸好的紅葱酥; 我們卻一直使用整顆的有機蒜頭和紅葱),人力當然吃緊囉!

於是就註定,我們在成本這方面,在同樣售價的餐飲業者之間,完全不可能具有競爭力。解決之道,或許是要讓消費者看到這些花下去的成本有意義,並且願意付出較高的預算來用餐。關於這一點,或許我們在訊息傳遞這部份做得不夠好。

14594_977014668992778_2612086649000980391_n
YaYa餐廳老闆張維真希望外食族也能吃得健康(上下游資料照片)

改善與出口的可能性

有沒有辦法改善?有,,正所謂開源節流。

先談節流。我算過,即使我減少聘雇一個員工,每個月成本少3萬多元,也不足以讓整個情況改善太多。食材成本,我們只能盡量減少耗損,並盡量避免使用太高貴的食材(例如有機玉米筍,去了葉,所剩稀少,單價又高)。

再談”開源”…我比較相信,「開源」(提高營業額)才是王道。我們所花費的成本,若能轉化為被消費者接受的元素,進而提高來客量和客單價,那麼這些成本的花費就具有意義。關於這一點,我們有做到一些,但還不夠好。

提高營業額,就傳統餐飲業的第一個想法,應該是”提高翻桌率”。以YaYa的成本結構算起來,要達到損益平衡點,必需餐餐客滿,平日餐餐做一輪、假日2~3輪。但這樣的來客量真的很拼,除非我們是稀罕的異國料理或是燒烤名店吧!

有沒有出口?

我想過的,有兩條路做選擇:

(1) 歇業:暫時讓自己的身心休息一陣子。(這算什麼出口?但就個人意向而言,卻是最終的選擇。)

(2)遷店、開源、節流,三者同時並進。既然選擇開綠色餐廳,就已經是選擇了一條比同業還辛苦一些的路,當然就要心甘情願地接受更辛苦的挑戰;;既然成本註定比人家高,就要想辦法加營收來源。

a. 遷店:找個停車容易些的地點或捷運有到的地方。
b. 節流:在新地點,調整廚房動線,讓出餐/備餐的動線更順暢,這樣或許可以減少雇用一個人。
c. 開源: 增加產品線,例如熟食販售、手作品販售、下午空班時間開設料理教室…等等(原址的店面外場沒有抽油煙機和爐火設備,所以不合做這件事)。新的店面外場必需要能容得下冷藏和冷凍的展示櫃。(原址外場空間太小,原本要增設冷藏展示櫃,卻放不下去。)

第一條路比較單純–這也是我後來的選擇。

第二條路,成敗未知,卻一定要再投入一些金錢心力才有辦法執行。我想,我的決心不夠,身心狀態也沒那麼堅強。找人投資或借貸,於我而言太複雜,在這個階段我想要單純一點的人生。

但既然曾經有認真思考過這第二條路,表示我認為這應該行得通。

消費者意識,最終決定業者的行為

我衷心期盼有更多的綠色餐廳出現(這也是我寫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這幾年全台有好多家質優的綠色餐廳開業,他們重視食材、講究環保…這樣的開業風潮若能持續,或許有一天台灣的餐飲樣貌可以大不同。

不過我更相信,消費者意識才是最終決定業者行為的要素。如果大家願意為了食安及健康而付出多一點用餐預算,我相信會有更多業者願意努力去做到消費者所想要的那個樣貌。

背景閱讀:高雄微風市集結盟綠色餐廳 食安風暴會員翻倍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