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大戶進場,南部蕉農疑問滿天飛,台農發怎麼說?

台灣國際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台農發)成軍近四個月,作為國家出資十億的國家農業代表隊,動向特別受人矚目。今年二月中旬,台農發董事長陳郁然表示,台農發預計向台糖承租1,200公頃農地,其中1,000公頃農地投入種植香蕉,希望在四月左右找到適種農地、招募人手種植,但也不排除與既有農戶合作的可能性。

台農發到底會是帶動蕉業外銷的領頭羊,或是台灣蕉農最大的競爭對手?這兩個月,南台灣蕉界疑問滿天飛,「台農發是要跟農民契作?還是雇用香蕉農到台糖農地種香蕉?」「台農發到底要跟台糖租多少地?聽說面積越喊越高,甚至喊到1,800甲!」「不符合外銷規格的B級蕉若未好好處理,一旦流入國內市場,可能衝擊國內蕉價!」甚至有蕉農揚言,台農發若真的擠壓國內蕉價,將集結抗議。

面對蕉農質疑,上下游記者求證台農發董事長陳郁然及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兩者表示,香蕉種植面積僅400公頃,將與國內農友合作契作,並保證生產香蕉將不會回流台灣影響蕉價。

台農發租下多少台糖地?陳郁然:共600公頃種香蕉、鳳梨釋迦

首先,台農發究竟向台糖承租了多少土地種香蕉?兩個月前喊出1,000公頃目標,如今達成多少?難道真如外界所言,喊到1,800甲?「不可能到1,800甲啦!」陳吉仲率先跳出來澄清,並表示,據他所知,目前台農發僅跟台糖談成600公頃,「而且那600公頃也不是完全用來種香蕉。」

對此,陳郁然也表示,目前就只有談成台東、屏東、台南三塊地、共計600公頃的台糖農地,現階段規劃200公頃投入種植鳳梨釋迦,至於另外400公頃是否要全數種植香蕉?陳郁然坦言,還有待評估,「之前有聽說如果在香蕉疫病區種蕉,每兩年就要休耕一次,現在還在請香蕉研究所研究,看這幾塊地會不會發生香蕉疫病、有沒有辦法控制。」

雖然香蕉是台農發心中的首選,但陳郁然表示,若疫病休耕問題無法克服,不排除改種鳳梨,「香蕉對台灣來說很重要,還是很想堅持種香蕉,但還需要蕉研所研究、評估。」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是向農友契作,或是台農發僱工生產?

現既然已談成600公頃台糖農地,那找到合作農民了嗎?究竟如何合作?是契作還是僱工?「絕對是讓農民來契作!」,陳吉仲再三強調,一定是邀請農民到台糖土地上契作,台農發再去向農民購買契作的香蕉賣到國外,「絕對不可能是由台農發僱用農民到台糖土地上種香蕉。如果這樣做就是台農發自己生產了啊!」

陳吉仲如此解讀,但台農發真是如此盤算嗎?「就是找農民到台糖土地上契作,再由台農發向農民購買香蕉賣到國外。」陳郁然也表示,台農發傾向找有經驗的農民帶領年輕農民進來耕作,「契作香蕉的農民還沒那麼快找,現在只先跟台東農專洽談種鳳梨釋迦的農民。」按照台農發規劃,初步打算先找80~100名鳳梨釋迦農民參與契作。

「台農發目前規劃,可能是先以薪水聘請農民到台糖土地耕種,將種出來的香蕉外銷,若有淨賺盈餘,就跟農民對半分紅,賺一百萬就跟農民平分五十萬,算是年終紅利;若是虧損,則虧損完全由台農發吸收。」二月受訪時,陳郁然如此解釋,而今再致電陳郁然,說法仍未改變。

無法外銷的B級蕉,是否將回流台灣?

有不少蕉農擔心,若B級蕉(無法外銷的次級品)回流國內市場,將衝擊國內蕉價,「原則就是不能流入國內市場、不能影響國內蕉價。」陳吉仲表示;陳郁然解釋,台農發會以兩種方式處理B級品:其一,在種植過程中就先把長得不好的次級品先剪枝剪掉,「按照過去經驗,可將B級品數量控制在3~5%。」

雖然B級品無可避免,「但不應該B級品就流入國內市場!這是不對的。」陳郁然強調,會將B級品製成農產加工品。

雖然未來若產出B級蕉,農委會、台農發口徑一致表示,會將B級蕉製成香蕉加工品,但台農發契作的香蕉真的完全沒有不小心流入國內市場的可能性嗎?「絕對不會流入國內市場!」陳吉仲再三拍胸脯保證, 「不會不小心啊,他種六百公頃,外銷訂單有多少,這都看得出來,完全可以全程管控。」

假若外銷銷售不好,是否會回銷台灣?

陳吉仲說明,台農發承租台糖土地種香蕉絕對只供外銷之用,「一定是外銷需求訂單綁生產面積。」以免錯估外銷需求、生產過剩、打擊國內香蕉市場的慘劇再度上演;至於外界質疑,日本經濟萎靡不振,怎麼可能接受台灣高價香蕉?陳郁然透露,目前已與日本通路進口商接洽好了,現雙方正密切聯繫中,訂單會繼續談。

─────────────────────────────

新聞小辭典:什麼是A蕉、B蕉?

一棵果樹長出來的果粒當然不可能顆顆都又大又美,因此會依照大小、外觀區分為A級品、B級品。長得大、沒有被蚊蟲叮咬、外表沒有損傷的果粒會被列為A級品;長得不夠大、或外表稍有損傷的果粒則會被

打為「B級品」,外銷都選A級品,無法通過外銷篩選標準,就被打入B級品,通常會以較低的價格回銷國內市場,若數量過大,將衝擊國內市場行情。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