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業試驗所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轄管的福山植物園擁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為著名的生態旅遊勝地,也是國內長期生態研究的重要據點。林業試驗所在福山植物園設置氣象站,並栽植許多展示植栽,經由長期間的氣象資料、植栽開花期比對、分析,研究人員發現園區的溫度變化對植栽開花期有顯著的影響。
參與植物花期研究的王相華研究員表示,於2010年至2016年間,福山植物園的現場調查人員以每2周1次的頻率調查園區數百株植物的開花期資料。經由花期與氣溫資料的整合分析,發現春季(3-5月)開花植物的花期明顯受到年初(1-3月)氣溫高低的影響,平均年初氣溫每升高1℃,春季開花植物的花期約提前5天。
王相華補充說明,台灣普遍分布的冬青科、殼斗科、薔薇科植物,有潛力成為台灣地區監測氣候暖化的指標分類群;圓葉冬青、三斗石櫟、山櫻花等種類,則有潛力成為監測氣候暖化的指標物種。

歐美已建立大型植物物候監測網,我國應儘速成立
林業試驗所所長黃裕星表示,人們很早就由經驗中得知,隨著四季更迭,植物與動物也會出現規律性的變化。在農曆中的24節氣與72候就記錄著特定植物的萌芽、開花、結實以及動物的遷徙、鳴唱的現象,各種農業活動也與四季循環時令互相呼應。
因氣候變遷不僅影響植物抽芽、展葉、開花、結果、落葉等物候的時間,也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其傳粉者、種子傳播者、取食者和棲息在其上的生物。在全球暖化的威脅之下,植物物候也轉變為監測外在環境變化的工具。
林業試驗所邱祈榮副所長指出,歐洲、美國等溫帶地區已經建立大型的植物物候監測網,藉由累積不同地區的長期物候調查資料,評估氣候變化對於生物物候及生態系統所產生的影響。我國直到目前並沒有發展統合性的長期物候監測計畫,林業試驗所目前正規劃與中央氣象局等相關單位建立合作關係,共同推動台灣物候監測網的建置計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