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舉辦華人科學攝影競賽,超過400件來自台灣、中國、馬來西亞、香港、法國等地投稿作品參賽,今(8)日公布得獎名單,3名優選作品有2名來自臺灣,足見臺灣攝影實力,科博館將得獎作品設計成《等待>秘鏡:第三屆科學攝影特展》,即日起展至107年1月7日,歡迎民眾至科博館第二特展室參觀。
優選「巧遇蛇蜥護卵」 記錄罕見護卵行為
策展人楊翎博士表示,得奬的作品多是經過長期觀察、假設、實驗或操作等種種等待,始攫取到按下快門的精彩瞬間,因此發想以「等待>秘鏡」為主題。拍攝主題宏大圍觀均有,從宇宙星辰到孢粉細胞,涵蓋天文、地質、生物、理化、醫學和環境生態等領域現象,又以節肢動物所占比例最高,並藉由研究分析的過程,歸納出現象背後的科學原理。
頒獎典禮優選之一拓凱獎得主的黃福盛,來自大葉大學生物資源系,這次得獎作品「巧遇蛇蜥護卵」,記錄一種奇特的爬行動物─脆蛇蜥(學名哈特氏蛇蜥)的護卵行為。脆蛇蜥是臺灣最大型的蜥蜴,外觀似蛇類,但其實是沒有腳的蜥蜴。
黃福盛表示,一場意外相遇,不但記錄到將脫皮而體色偏白的雌性個體,更幸運的是,記錄到罕見的護卵行為,當下興奮顫抖到相機幾乎都拿不穩,又怕驚動到脆蛇蜥,複雜情緒難以言喻,只有逼迫自己盡量冷靜,終於記錄下這美好的一幕。

「水珠」展現水的內聚力與張力極限
優選之一紀慧能獎「水珠」為羅淑滿作品,拍攝手法是在黑色玻璃上放上瘦果的棉絲,用針筒注射水滴,渾圓的水珠印證了水的內聚力和張力極限。接著,再用噴霧器噴灑,使水氣附著在棉絲上,水珠可持續變大。羅淑滿表示,此時水的折射反射背景顏色,既像水晶球又像外太空的美麗星球,且只要不去觸碰,可持續30分鐘不會破掉,透過美麗的水珠影像呈現水的物理性質。

鼓勵青少年投入科學攝影
為鼓勵青少年投入科學攝影的行列,廣達文教基金會贊助兩位青少年特別獎。臺灣的得獎作品「五色鳥表演舌上功夫」捕捉五色鳥進食的短暫畫面。中國得獎作品「凱門鱷與蚊」則是由年僅11歲的李浩銘拍攝,仔細觀察,鱷魚眼睛上方停駐許多蚊子,李浩銘表示,蚊科昆蟲不但能精確找到皮膚暴露、毛細血管密集的眼瞼部位,還能靠牠的刺吸式口器取食凱門鱷的血液,呈現自然界中不同於大眾想像的一面。

科學攝影特展即日展出至107年1月7日
科博館表示,期待透過影像產出過程和手法的自我詮釋,傳達科學世界多樣化的路徑,拓展大眾探索知識的視野和樂趣。《等待>秘鏡:第參屆科學攝影特展》,即日起展至107年1月7日,歡迎民眾至科博館第二特展室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