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蜻蜓與豆娘(蜻蛉目昆蟲)是一群很擅長飛行的生物。由於牠們屬於肉食性昆蟲,會在空中捕食許多害蟲,是值得保護的益蟲,此外,牠們的幼蟲生活在水域環境,因此也是優良水域生態的指標生物。
絕大部分的蜻蜓與豆娘棲息在溪流、湖沼等淡水環境,有種特別的豆娘─四斑細蟌(Mortonagrion hirosei Asahina, 1972)卻生活在蘆葦叢或紅樹林等淡鹹水交接地帶,棲息地非常特殊,也容易受到城市開發與環境污染等干擾。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認為,四斑細蟌有可能在近期內變成瀕危物種,受到各國保育單位的重視。

「標放法」估算四斑細蟌 族群數量,比預期樂觀
在臺灣,目前四斑細蟌僅分布在淡水河口一帶,如大臺北地區的五股濕地、社子島、磺港溪口等地,尤其後者為最主要棲息地。為強化四斑細蟌保育工作,特生中心與荒野保護協會共組調查團隊,透過「標放」進行四斑細蟌的族群監測。
何謂標放法?先捕捉四斑細蟌,在腹部塗以顏料後放飛,藉由再次捕捉有標示的蟲體,來估算族群數量。本次標放是抓雄蟲,而如何辨別雌雄?腹斑顏色不同,是他們明顯的差距。
調查團隊去年八月於臺北市北投區磺港溪口進行連續5天的雄蟲標放,並估計出雄蟌族群量約254至1,158隻之間(實際捕捉約500隻,推估正負5成差距所得),比預期數量稍微樂觀,表示北市磺港溪口生態環境尚可,本結果已發表在國內2017年動物行為暨生態研討會,獲得各界肯定。
族群數量是野生動物保育行動的重要參考資料,後續還會將標放法應用在四斑細蟌其他棲息地,包括五股濕地及社子島等,全面瞭解四斑細蟌在臺灣的族群現況,做為保育研究與經營管理的基礎,持續積極推動四斑細蟌保育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