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北部種薏仁就成功!水稻田轉作雜糧再多一個新選擇。農糧署北區分署今(31)在桃園市觀音區舉辦「薏苡推廣示範觀摩會」,由桃園市觀音區雜糧產銷班第1班班長林逢德等三位農友示範栽種薏苡(薏仁),試種面積達2公頃,全程不施用化學肥料及農藥,兼顧環境友善與產量,預估乾薏仁產量每公頃可達1,500~2,000公斤。
薏仁可水田栽培,農機與水稻多數通用
此次試種品種為臺中3號,以水田移植方式進行栽培。農糧署北區分署表示,國內薏仁栽培方式可分為水田移植及旱田直播兩種;雖然水田移植生產成本較高,但幼苗發育一致,不似旱田直播可能出現種子發芽不整齊、植株發育差異過大等問題。
「其實種薏仁不會很難做。」林逢德表示,薏仁種植方式幾乎跟稻米一模一樣,甚至連插秧、烘乾機器都能一起用;北區分署補充說明,北部地區農友多有水田耕作經驗, 加上薏苡可利用水稻機械插秧移植及機械採收,農民轉作薏仁完全不必新購農機具,即可達省工栽培。
雖然插秧、烘乾機器都可使用水稻農機,但林逢德指出,薏仁後期收割必須要使用「雜糧收穫機」,「因為薏仁穗比水稻穗長,若稻米穗長10公分,薏仁穗可能長至20至25公分。」而必須使用雜糧收穫機,才能將完整的薏仁穗捲入機器。
薏仁自給率不到10%,鼓勵吃新鮮在地
國內每年輸入薏仁以泰國為主,103年總進口量達到4, 143公噸,但近幾年國產薏仁始終維持在300公噸左右,「自給率不到10%。」農糧署北區分署表示,薏仁脂質含量較一般穀類高,但保存不易,國產薏仁不但新鮮,且保留外層紅色麩皮,相較於進口泰國薏仁,更富含營養成分及膳食纖維。
為解決國內稻米生產過剩、提升雜糧自給率,農糧署現正推動「大糧倉計劃」;林逢德表示,目前與農糧署討論的做法傾向「一期種薏仁、二期種黑豆」,若這做法可行,就這樣種下去,慢慢減少水稻面積。
「稻田轉作薏仁,不僅省工、節水,收益也不錯。」農糧署北區分署鼓勵農民種植薏仁,除可領取每公頃4. 5萬元的轉作獎勵,收益也高於一般農地休耕、 稻作或再生稻,不失為農民水田轉作之新選擇。有意者可洽詢:農糧署北區分署作物生產課 03-332215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