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仁營養最好吃新鮮 農糧署推北部種薏仁 拉高自給率

第一次在北部種薏仁就成功!水稻田轉作雜糧再多一個新選擇。農糧署北區分署今(31)在桃園市觀音區舉辦「薏苡推廣示範觀摩會」,由桃園市觀音區雜糧產銷班第1班班長林逢德等三位農友示範栽種薏苡(薏仁),試種面積達2公頃,全程不施用化學肥料及農藥,兼顧環境友善與產量,預估乾薏仁產量每公頃可達1,500~2,000公斤。

薏仁可水田栽培,農機與水稻多數通用

此次試種品種為臺中3號,以水田移植方式進行栽培。農糧署北區分署表示,國內薏仁栽培方式可分為水田移植及旱田直播兩種;雖然水田移植生產成本較高,但幼苗發育一致,不似旱田直播可能出現種子發芽不整齊、植株發育差異過大等問題。

「其實種薏仁不會很難做。」林逢德表示,薏仁種植方式幾乎跟稻米一模一樣,甚至連插秧、烘乾機器都能一起用;北區分署補充說明,北部地區農友多有水田耕作經驗, 加上薏苡可利用水稻機械插秧移植及機械採收,農民轉作薏仁完全不必新購農機具,即可達省工栽培。

雖然插秧、烘乾機器都可使用水稻農機,但林逢德指出,薏仁後期收割必須要使用「雜糧收穫機」,「因為薏仁穗比水稻穗長,若稻米穗長10公分,薏仁穗可能長至20至25公分。」而必須使用雜糧收穫機,才能將完整的薏仁穗捲入機器。

水田栽培的薏仁收成良好(林逢德提供)
水田栽培的薏仁收成良好(林逢德提供)

薏仁自給率不到10%,鼓勵吃新鮮在地

國內每年輸入薏仁以泰國為主,103年總進口量達到4, 143公噸,但近幾年國產薏仁始終維持在300公噸左右,「自給率不到10%。」農糧署北區分署表示,薏仁脂質含量較一般穀類高,但保存不易,國產薏仁不但新鮮,且保留外層紅色麩皮,相較於進口泰國薏仁,更富含營養成分及膳食纖維。

為解決國內稻米生產過剩、提升雜糧自給率,農糧署現正推動「大糧倉計劃」;林逢德表示,目前與農糧署討論的做法傾向「一期種薏仁、二期種黑豆」,若這做法可行,就這樣種下去,慢慢減少水稻面積。

「稻田轉作薏仁,不僅省工、節水,收益也不錯。」農糧署北區分署鼓勵農民種植薏仁,除可領取每公頃4. 5萬元的轉作獎勵,收益也高於一般農地休耕、 稻作或再生稻,不失為農民水田轉作之新選擇。有意者可洽詢:農糧署北區分署作物生產課 03-3322150#150

左邊是台灣本土紅薏苡,右邊是進口的白殼薏苡(上下游資料照片)
左邊是台灣本土紅薏苡,右邊是進口的白殼薏苡(上下游資料照片)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News&Mar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