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階段減塑政策將於明年元旦正式上路,受管制行業從七大項擴大為十四項,未來將限制免費塑膠袋的提供。對於該項政策的推廣,環保署指出,據聯合國統計,全球每1分鐘都有一卡車垃圾進入海洋,若不採取任何行動,33年後海洋垃圾的數量就會超過魚類,因此希望民眾忍耐一時的不方便,共同響應減塑政策的推廣。
手搖飲料、藥粧不得提供免費塑膠袋
對於該項政策即將在半年後上路,環保署長李應元指出,第一階段的減塑在民國91年上路,至今已十五年,規範七大類、共兩萬家業者減少塑膠袋的使用;而第二階段的政策,將進一步把全台八萬家業者也納入管制範圍內,像民眾未來若前往書店、手搖飲料店或藥妝店購物,店家將不得提供免費塑膠袋,預計一年就可以減少「15億」個購物用塑膠袋。

此外,李應元也表示,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減塑政策的重要性,環保署也多方合作,將在今年推出首個環保實境秀節目,希望藉由節目內容宣導減塑概念。目前也已經有寧夏夜市、太平洋百貨、金融壽險業者與成衣商一同響應,呼籲民眾自備購物袋,減少塑膠袋使用。
台灣每年用180億個塑膠袋,北市府呼籲重複利用
而推動垃圾費隨袋徵收、減少垃圾量和塑膠袋使用的台北市政府,其環保局副局長盧世昌則指出,以往台灣每年要使用180億個塑膠袋,且需要長時間才能分解。如果大家都能重複利用手中的袋子,初步就可以達到減半的效果。此外,環署推動的減塑政策並不像其他國家是「禁塑」,相信民眾可以藉政策的推行認識體認到塑膠袋減量的重要性,讓海洋生物不要再受到荼毒,還給下一代一個乾淨的空間。
會中李應元也提到,據聯合國統計,全球每1分鐘就有一卡車的塑膠廢棄物被倒入海洋,估計到2050年,海洋裡塑膠將比魚還多。這樣的結果最終將波及到整個食物鏈,反過來影響人類飲食,因此減塑、限塑勢在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