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非洲豬瘟│防疫與廚餘之戰(持續更新)
《系列前言》:隨著非洲豬瘟病死豬屍體侵門踏戶漂到金門沙灘上,宣告敵方已然兵臨城下,防疫作戰日漸激烈。除了力阻病毒的邊境戰役,國內養豬產業的「內戰」也一併升溫,由於廚餘是疫病傳染途徑之一,對於是否禁用廚餘養豬,有著高度歧見。
以飼料養白豬為主力的「台灣養豬青年聯盟」展開連署,主張不論廚餘是否經高溫烹煮,政府應全面禁止廚餘養豬,保障88%養豬戶權益,更應徹底淘汰廚餘養豬,進行產業轉型。以廚餘養黑豬的養殖戶認為,廚餘經高溫蒸煮就沒有疫病傳染疑慮,維持廚餘養豬不但保存黑豬文化,也解決環保問題,喊話「防疫作戰,養豬戶應該團結一致,怎麼會是想先消滅這12%的黑豬農戶?」
而廚餘不止與養豬產業有關,更是棘手的廢棄物處理課題,台灣一年生產100萬噸廚餘,由養豬業消化77萬噸廚餘,若全面禁止回收,廚餘如何去化?除了養豬之外,廚餘是否有其他的利用方式?防疫、環保與養豬產業三者如何面對這波危機,找出更好的解答?《上下游》深入現場,訪問養豬界、環保清運界、專家學者並盤點各縣市廚餘回收量能,期能面對問題找出務實解答。
黑豬白豬小檔案:根據農委會統計,國內共有7,240場養豬場、總計539萬頭豬,其中以廚餘養豬的共2,045場(65萬頭豬,佔12%,以戶數來看佔比22%)多為黑豬養豬場。白豬飼養期約6─7個月,黑豬則至少需養15個月。台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朱有田解釋,本土黑豬與客家人、閩南人的生活互相依存,台灣人對「黑豬風味」的堅持,包含著濃厚的文化情感因素。在家畜馴化過程中,黑豬大部分都是用廚餘餵養,但是歐美品種如盤克夏和杜洛克白豬,則幾乎都吃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