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與廚餘之戰02》豬農內戰:廚餘養豬風險高又落伍 VS 廚餘除高溫蒸煮可再細緻分類

《系列前言》:非洲豬瘟防疫點燃國內養豬產業「內戰」,因廚餘是疫病傳染途徑之一,國內養白豬的飼料養豬戶,跟養黑豬的廚餘養豬戶,對於是否禁用廚餘養豬以及產業發展遠景,有著高度歧見。

根據農委會統計,國內共有7,240場養豬場、總計539萬頭豬,其中以廚餘養豬的共2,045場(65萬頭豬,佔12%,以戶數來看佔比22%)多為黑豬養豬場。白豬飼養期約6─7個月,黑豬則至少需養15個月。在家畜馴化過程中,黑豬大部分都是用廚餘餵養,但是歐美品種如盤克夏和杜洛克白豬,則幾乎都吃飼料。

養豬青年聯盟:禁用廚餘短期為防疫,長期為淘汰落伍作法

「廚餘養豬」議題吵得沸騰,隨著中央政府自去年12月24日啟動飼料補貼和離牧補助,以及隨後雲林縣(107年12月25日)、金門縣(108年1月10日)、花蓮縣(108年1月10日)也禁止轄內所有養豬場使用廚餘餵食,這場飼料養豬戶與廚餘養豬戶的戰爭宣告開打。

農委會召開專家會議,認為廚餘只要經過高溫蒸煮就能免除疫病傳染疑慮,但以飼料養白豬的多數豬農對這答案並不放心,「台灣養豬青年聯盟」透過社群網路、連署陳情等方式,要求重視佔比88%以飼料餵豬的養豬戶權益,並要求一定要全面禁廚餘才能保護台灣豬。

「台灣養豬青年聯盟」理事長郭嘉育表示,禁用廚餘在近程是因應防疫所需,遠程則是為了促進畜牧產業轉型。他解釋,蒸煮過的廚餘雖然沒有傳染風險,「但有疑慮的是,業者去載廚餘、再回家煮,身上和手腳可能都會不小心沾到生的廚餘,這樣就會間接導致感染源。」

(右)台灣青年養豬聯盟理事長郭嘉育(攝影/蔡佳珊)

郭嘉育:不想製造養豬業對立衝突,但會持續推動廚餘落日條款

對於推動廚餘禁令,郭嘉育表示仍會繼續,但強調並非想製造養豬業之間的對立與衝突,他解釋是政府對廚餘禁令的態度不夠明確,才導致廚餘養豬戶在轉型期面臨嚴峻挑戰,更形成白豬農與黑豬農之間的誤會。日前「台灣養豬青年聯盟」原訂17日號召豬農抗議,但因行政院內閣改組暫緩,將觀察新上任的行政院長和農委會主委對廚餘養豬的想法,再決定是否北上陳情。

郭嘉育表示,能體諒廚餘養豬戶轉型需要時間,但仍希望農委會盡快制定廚餘使用的落日時程,期許台灣比照世界先進國家的養豬做法,不再使用廚餘餵豬。對於後續的廚餘問題,他也認為,「可以做發電、肥料、其他用途,技術國內絕對有,」只是過去政府未曾大力發展。

不過飼養本土黑豬的業者鮮少以飼料餵食,該如何看待不同品種豬隻的飼養習慣?郭嘉育回應,白豬的換肉率較好,平均只要吃3公斤的食物就能長1公斤的肉,但本土黑豬得吃7-8公斤、才能長1公斤的肉,坦言能理解業者為了成本考量多餵予廚餘。

白豬換肉率較好,生長期也較黑豬短,業者多使用飼料餵養。(照片提供/郭嘉育)
本土黑豬(照片提供/謝旭忠)

農委會:高溫蒸煮後無疑慮,需時間規劃完備的廚餘去化管道

為緩和豬界內部衝突,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10日率領防檢局、畜牧處、畜試驗所及家畜衛生試驗所人員南下嘉義,召開「面對非洲豬瘟挑戰之養豬產業精進座談會」。

黃金城表示,政府將視疫情發展之風險狀況,採行不同的防疫作為,針對廚餘養豬戶則擬定三階段輔導措施。第一階段為剔除無蒸煮設備、潛藏高感染風險的養豬場,共計66場;第二階段鎖定有蒸煮設備、但未受環保單位列管的1,155場,要求一週內取得再利用檢核,否則必須改用飼料或行離牧;第三階段則是對符合環保登記的357場大型養豬場,持續加強蒸煮規定的稽查。

黃強調,廚餘只要經過高溫蒸煮就能免除疫病傳染疑慮,加上當前還需要時間規劃更完備的廚餘去化管道,希望外界尊重政府和防疫專家的決策。

黑豬飼養業者多使用廚餘養豬,餵食前廚餘要先經過高溫蒸煮。(攝影/林珮君)

黑豬農:廚餘養豬有歷史背景,也能協助去化廚餘

「戰爭還沒開打就先內鬨,疫病還沒進來國內就先吵成一團!」新北市養豬協會理事長李當期無奈表示,台灣以廚餘養豬有其歷史背景,長年來也解決不少環保問題,如今遇到防疫作戰養豬戶應該團結一致,「怎麼會是想先消滅這12%的黑豬農戶?」

「這不是單一養豬戶成本考量的問題而已,還有社會廚餘去化的面向要思考。」他進一步指出,新北市屬於大型都會區,每日由清潔隊回收的養豬廚餘就有100噸,再加上有牌、沒牌養豬戶使用的廚餘,每日總計可能多達兩、三百噸,新北市共133戶廚餘養豬戶,有時候連大台北地區產生的廚餘都要一起消化,因為台北市的廚餘養豬戶數量極少、僅有九場。

他強調利用廚餘餵養是循環經濟的一種、也是幫助解決新北市的在地問題,「雲林縣飼養白豬為主,本來就不吃廚餘,且雲林縣每天廚餘頂多70噸,我們轄內可能兩個區域就超過這個量了。」每個地區的狀況不同,他質疑「政府禁廚餘前有擬好完善去化管道了嗎?」

李當期為黑豬農喊冤,強調「這些是我們的生命財產,我們比任何人都怕中鏢!」(攝影/林珮君)

黑豬農批評政府配套措施不夠,變相逼小養豬戶退場

面對防疫壓力,農委會本月6日下令,所有廚餘養豬場皆需通過再利用檢核,否則全面改用飼料或自行離牧。換言之,除了當前有向環保單位登記並取得檢核的262場大型養豬場以外,其餘規模較小的1,155場廚餘養豬戶「生死未卜」。

對此,李當期認為,一週期限太緊迫,就算豬農緊急送件,也不可能在一、兩天內取得檢核登記證,「根本是變相逼小場廚餘養豬戶退場!」許多養豬戶也抱怨當初按照規定購置百萬蒸煮設備,不料現在一樣被迫轉型。

李當期批評政府施政缺乏配套,有通過環保單位再利用檢核的養豬場,都是採與企業簽約的方式,負責接收該企業一至兩年內的所有廚餘量,若是終止收受,預付的押金會被沒收、也要自行吸收違約金,更要付起企業後續接洽清運業者處理廚餘的所有費用。他強調,如果未來全面禁止廚餘餵豬,對製造端可能影響不大,但對有簽約的廚餘養豬戶、當地環保局,都會加重負擔。

「這些政府都還沒跟我們談,社會也只是一面倒叫我們不要再使用廚餘,可是這是社會大眾產生的廚餘、應該一起想辦法!」

對此,農委會回應,中央考量給予業者緩衝的時間過短,已開放讓各地農業局自行評估,將需要審核的養豬戶專案申報農委會,就能延長期限、不受限一週時程的規範。

補助看得到吃不到

針對農委會去年底祭出「廚餘養豬轉型措施」,包含:提供飼料差額補貼以及自願性退場補助,李當期也調侃「補助看得到吃不到」。

他解釋,補助條件中,明定養豬場用地需符合土地分區使用管制、且具有土地使用權證明,然而新北市許多養豬場都位在保護區內,資格不符、不列入補助對象,加上偏鄉地區土地普遍為多人共同持有的狀況,取得土地使用權曠日又費時,這些都會增加申請人的困擾。他強調補助政策不該做一半,「現在處於非常時期,應該讓有牧場登記證、有牌的都可以申請補助,也要簡化所有審核程序,不然大家根本吃不到補助!」

此外,接受飼料補助後,養豬場後續都得使用飼料餵食、不可再回歸廚餘養豬,「補助只有一次,之後所有餵食成本我們還是要自己負擔,」等同逼迫黑豬戶改養白豬,「但白豬、黑豬的飼養設備和經營模式都不同,白豬戶沒有我們這些問題,這不是說轉就能轉得。」

以廚餘集中蒸煮、細分區分風險來解決問題

李當期建議,在還未有足夠的廚餘處理量能前,可以先行「廚餘集中蒸煮」以及「細分區分風險」的管理手段。也就是由各縣市設立中央高溫蒸煮處理廠、行統一管理,較能嚴格落實蒸煮規定,廚餘煮好後再分配給需要的養豬場,降低各場因蒸煮設備不同所產生的防疫漏洞。

再者,他建議將熟廚餘再區分為有肉的、沒肉的兩大類,「實際上,要禁廚餘就是要防範豬吃到廚餘裡的豬肉,」因此把可能存在感染途徑的廚餘類別特別剔除,剩下的廚餘在使用上則相對安全無虞,「例如改用餅乾、豆渣、麵包等植物性下腳料去餵豬。」

政府祭出補助飼料誘因,豬農:補貼政策只有一次,日後入不敷出

阿德的養豬場長年接收小吃店和家庭散戶的廚餘,並未向環保單位登記,「等於要逼我們退場,黑豬如果用飼料餵,你就等著被牠吃垮!」他解釋,黑豬要長1公斤的肉得吃5公斤以上的食物,不比白豬只要吃3公斤即可,且黑豬飼養期多出白豬一倍,飼養成本遠高於白豬,因此若改用飼料餵黑豬,「註定會賠錢,而且養越久賠越多!」

他也指出農委會的飼料補貼政策只有一次,業者飼養下一批黑豬就得自行吸收飼料成本,導致豬農普遍不敢貿然接受補助。

不過基於疫病傳染風險的考量,他也曾考慮以「素食廚餘」取代,使用麵粉、水餃皮等下腳料當基底,再搭配部分飼料和青菜,他強調這樣也能充當飼料,而且較符合成本考量。

規模較小的黑豬養豬場,飼養頭數約五白頭左右。(攝影/林珮君)

東寶牧場黑豬農謝旭忠:廚餘僅是防疫一環,但應更細緻分類

屏東縣為國內廚餘養豬戶數第二多的縣市、僅次於桃園,共有245場,佔轄內養豬場約1/5,對於防疫作戰,豬農也有話要說。屏東縣「東寶牧場」飼養2,800頭本土黑豬,第二代老闆謝旭忠養豬近30年,長年跟鄰近營區收受廚餘,也有取得再利用資格,暫時不在「廚餘禁令」名單中。

謝旭忠認為,「防疫是綜觀全面的,不能只講廚餘這一條,」所有疫病傳播途徑都要列入考量,例如飼養中的肉骨粉,來源為禽畜屠宰後不宜食用的軀體、碎肉、骨頭、內臟等原料加工而成,在製造過程或運輸途中是否經過嚴格把關,另外,也要防範野豬可能成為非洲豬瘟的的主要宿主,「這些都要一起做,不是只放大廚餘使用這一塊,這樣防疫作戰依舊會漏洞百出!」

他表示,推動養豬轉型不是不能做,只是過去政府長期仰賴由豬隻消化廚餘,現在卻臨時要求廚餘養豬戶在短時間改用飼料餵食,才讓豬農很難接受。況且廚餘在循環經濟有著重要地位,不僅解決了人們的剩食問題、也讓過期食品也再利用的空間,「但是廚餘的種類應該要有更細緻的分類:有肉的、可能潛在傳染疑慮,但是沒肉的就能安心使用,」他直言政府過去根本沒有研議廚餘的安全使用規範,遇到防疫需求時只好通盤禁止。

屏東豬農謝旭忠養豬近30年,飼養2,800頭黑豬。(照片提供/謝旭忠)

豬農鄭育松:可調整廚餘來源,蔬菜農產品搭配豆渣和餅乾碎屑

非洲豬瘟防疫作戰意外勾起飼料養豬戶與廚餘養豬戶之戰,實則是不同品種豬隻的飼養考量。彰化養豬青農、「漢寶增豐牧場」負責人鄭育松曾養過白豬、黑豬和改良種黑豬,目前農場裡有7,000頭白豬,以及由「畜試黑豬一號」和「高畜黑豬」交配而生的改良種黑豬共4,000頭,他點出關鍵:不同品種豬隻的換肉率不同,因此飼養方式也要調整,不能拿白豬養法去對待黑豬。

鄭育松解釋,白豬、改良種黑豬的飼料利用率較高,平均吃3、4公斤的食物就能長1公斤的肉,且生長期較短,飼養只消一年即可上市販售;而本土黑豬要養到上市體重(約150公斤)需要12-15個月,若用飼料養餵養不符合經濟效益。

此外,他也指出,本土黑豬本身肥油較多、瘦肉較少,因此飼養時不可給予過度營養、高蛋白的食物,否則豬隻會過度肥胖,導致體內脂肪堆積厚薄不均,影響屠體品質,「黑豬的品種特性就是不適合短時間吃高營養的飼料,要慢慢給營養,這樣身上脂肪才會慢慢融入肉裡,」他強調黑豬業者其實不是不想轉型,而是黑豬在飼養上具有其特殊性。

鄭育松飼養過白豬、黑豬和改良種黑豬,他指出不同品種豬隻的換肉率不同,不能拿白豬養法去養黑豬。(照片提供/鄭育松)

如此一來,黑豬與廚餘的問題又該如何解?鄭育松提出兩點建議,一為改變黑豬飼養品種,「與畜試技轉『高畜黑豬』品種已六年,這種改良種的黑豬屠宰率可達80%,我都用素食配方如玉米、黃豆等,肉質一樣很好。」二為調整廚餘來源,他建議可選用地瓜、紅蘿蔔、葉菜類等農產品下腳料,再搭配豆乾、豆渣和餅乾碎屑。

但是他也認為如果想建立自己的畜產品牌,一定要在畜產飼料上做好把關,「這是食安問題,廚餘來源不固定、無法追溯,永遠無法過食安這一關,」強調養豬產業要轉型,要從改變豬隻食物的行動做起。(繼續閱讀

改良種黑豬的換肉率較本土黑豬好,業者多以飼料餵食。(照片提供/鄭育松)

延伸閱讀:

防疫與廚餘之戰15》更科學化的黑豬時代!畜試所研發專用飼料,豬農:打不死會更堅強

專題文章:

  1. 防疫與廚餘之戰 01》直擊廚餘養豬,豬農:這是我們的生命財產,我們比任何人都怕中鏢!
  2. 防疫與廚餘之戰02》豬農內戰:廚餘養豬風險高又落伍 VS 廚餘除高溫蒸煮可再細緻分類
  3. 防疫與廚餘之戰 03》專家意見:要用廚餘就要做到100分,不然就離開產業!廚餘區分有肉無肉降低風險
  4. 防疫與廚餘之戰 04》廚餘禁令急就章,環保署跳腳「豬瘟還沒進來,國內已經一團亂」
  5. 防疫與廚餘之戰05》堆肥的機會與挑戰!在地廚餘分散製作,連大安森林公園都可以
  6. 防疫與廚餘之戰06》全台廚餘生產、去化量能總盤點(六都篇)
  7. 防疫與廚餘之戰07》全台廚餘生產、去化量能總盤點(雲林屏東)
  8. 防疫與廚餘之戰08》屏東有話說:廚餘禁令衝擊黑豬產業鏈,非廚餘飼料也需關注
  9. 防疫與廚餘之戰09》廚餘轉發電威力強,日投250公噸廚餘,預估年產六萬家戶用電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