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業從農系列專題(3)文靜媽媽與48個孩子的元氣故事

文/諶淑婷、圖/黃世澤

屏東高樹鄉的元氣館,需要資源、需要社工、需要學生志工,卻因為地點偏遠而缺乏外援。

館長陳文靜曾經一度沮喪,但很快再度振作,她決心打破弱勢團體的形象。先是培育當地需要就業的弱勢婦女成為課輔師資,接著讓老師、志工、孩子們同心協力種植無毒蔬菜,提供午餐食材,也推廣安心的蔬菜箱,希望以企業的長期贊助穩定收入來源。如果元氣館在土地上自食齊力的努力成功了,那麼其他偏鄉也能複製他們的經驗,積極幫助更多弱勢孩子。

(節錄自果力文化五月出版新書《有田有木,自給自足》)

STH_120729_TWN_47150008 拷貝

夏天來了,屏東縣高樹鄉元氣館所承租的田地前幾日剛種下玉米苗,沒幾天幼苗幾乎要被雜草淹沒,一群八、九歲的孩子們頂著夏日午後驕陽的考驗,勤快的蹲在田畦間拔雜草。

身為有機農田的除草大隊,眼明手快雖是基本條件,但對這群農耕新手來說,實在有點難度,他們像群麻雀嘰嘰喳喳熱烈討論著。

「你拔錯了,那是玉米苗啦!」

「雜草和玉米苗到底怎麼分辨?」

「要等多久玉米才會長大呢?」

STH_120726_TWN_3448 拷貝

陽光咻地失去了蹤影,孩子的話語被吹散在狂風中,天空落下幾滴豆大的雨水。颱風來臨前夕,快速變化的天氣,讓雙腳還浸在濡濕田土裡的孩子們發出了此起彼落的尖叫聲,「快躲雨!快躲雨!」手上還抓著雜草的他們,在志工老師急促的呼喚聲,飛也似的穿過圍牆、跑過了高樹國小的操場、鑽過大門空隙,馬路的另一側,就是他們的家——高樹鄉元氣館。

元氣館課輔班的最高記錄,有四十八名孩子,即使是暑假,也有二十多人天天來報到。孩子們在元氣館的時間,比在家還長,在這裡吃的午餐,也常常是一天中最豐盛的一餐。在這裡,要讀經、要讀書寫字,也可以玩黏土、學跳舞。最特別的是,他們還要下田耕種!這是館長陳文靜的好點子,她要讓一甲多的無毒農田,變成孩子們自食齊力、助人與自助的希望。

STH_120726_TWN_9695 拷貝

孩子自己耕種、自己販售「良心菜」

八八風災那年,高樹鄉遭洪水沖毀舊寮堤防成為災區,文靜和一群單親媽媽組成的「慈惠善導書院」」,協助提供義工食宿,並天天為獨居老人送餐,這場天災,讓她看到了高樹鄉弱勢老人與孩童的無助。

一年後,她接下新豐休閒農業區觀光發展協會的委託,擔任無給薪的元氣館館長一職,運用閒置已久的館內教室,為弱勢孩子開辦元氣館課輔班,唯一的困難,是必須自籌一年逾百萬元的經費。

STH_120727_TWN_9930 拷貝

二層樓建築的元氣館,偌大的一樓是展示大廳,但農產品規定只能做交流用途、不能銷售。為了籌措經費,文靜只好自給想辦法,她一口氣買下六分多農地,又四處承租,累積了一甲多農地,元氣館十一名職工、五名志工和所有的孩子,都捲起袖子褲腳,下田當農夫去!

2011年開始第一次耕種時,無論大人小孩都沒經驗,在文靜不傷害孩子、土地的堅持下,採取不灑農藥、只施有機肥的友善耕作方式。職工和志工們把握孩子白天在校的空檔處理田務,孩子們放學後來到課輔班,先吃些點心、寫作業,如果還沒天黑,孩子們就成了活力最充沛的拔草大隊。

STH_120727_TWN_0021 拷貝

快手快腳的他們,雖然可能不小心誤傷了菜苗,但對於擁有一塊田地,看著田裡的作物一天天長大,大家心裡都充滿了驕傲與快樂。無怪乎,每當志工宣布「拿出雨鞋」準備下田時,孩子們立刻拿出一雙雙五顏六色大大小小的雨鞋,還有一張張開心的臉龐。

一甲多的土地種植無毒稻米與蔬菜,收成量可觀,尤其是在生長期快速的夏季。這群兼職的大小農人根本趕不及採收,時間晚了,只能看著蔬菜荒廢在田畦上。當時有人開價,以一斤十元收購,文靜心疼的說:「我們人手有限,種田的是孩子和老師,沒用藥,菜是醜了點,但是非常健康!大家種得那麼辛苦,一斤十元我賣不出去。」第二年有了經驗,在收成季的假日,她帶著孩子一起到市場販售,或是在元氣館門口賣起「良心菜」,讓民眾自己買、自己投錢;接著推出「安心蔬菜箱」,歡迎個人或企業認購。

自助也助人,孩子們為社區老人送餐

自己耕種、自己販售,賺取課輔班的經費,是文靜為元氣館找到的經營之道。

「我要孩子們知道,元氣館的孩子不需要以悲傷形象博取同情。我們有能力幫助自己,也有能力幫助別人,孩子們可以種出好的蔬菜,讓捐款人獲得健康與美味,對於想要協助我們的個人或企業,也歡迎來認購我們的農產。」她說。因為農業和教育,本來就不能分開,兩者交叉的中心點就是孩子,「如果元氣館在土地上自食齊力的努力成功了,那麼其他偏鄉也能複製我們的經驗,積極幫助更多弱勢孩子。」

安心蔬菜是孩子們的午餐菜色,也是送餐到新豐社區老人關懷據點的主要食材。每週五早上,志工們到田裡摘菜、準備好簡單飯菜後,和輪流當志工的孩子們一起送餐過去,協助老人家用餐、洗碗。精力充沛的孩子們,總逗得滿屋子老人笑盈盈。

不必送餐的日子裡,中午是學習動手做飯的時間。這天的主題,是自己煎一顆荷包蛋。吱吱噴起的油氣,在炙熱的鐵鍋上跳動著,原本興奮圍繞在旁的孩子們突然有點畏懼,「別怕!別怕!」志工媽媽緊握著孩子的雙手,打蛋、調整火侯,握緊了鍋鏟,然後翻面!

STH_120726_TWN_3344 拷貝

「感謝爸爸媽媽養育之恩,感謝老師親情教導、感謝同學關心幫助,感謝所有幫助我們的人,感謝萬事萬物……」大聲唸著飯前感謝詞,二片土司夾著荷包蛋、肉鬆、草莓果醬,這是孩子們豐盛的一餐。正在發育的孩子,在家裡沒機會吃飽,但在元氣館,可以吃第二份、第三份,荷包蛋不夠了,沒關係,夾果醬也很美味呢!

STH_120726_TWN_9768 拷貝

我們的前方有好多好多夢想,不元氣是不行的啊!

元氣館不是典型的家庭,卻給了孩子們比原生家庭更完整的一個家,彷彿有一條無形的線,牢牢的繫在孩子身上,元氣館永遠是孩子最堅強的靠山。

總是洋溢著孩子歡笑聲的元氣館,每天只有午睡時間會安靜下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被子與枕頭,很快的躺成長長二排。

孩子們一雙雙柔嫩的腳掌、帶點髒污的腳指甲縫,此刻舒適的伸展著,像演默劇似的沒一刻停止不動,牆上壁畫是飛舞的蝴蝶和大大的世界地圖。也許很多年的以後,他們還會記起,某一天下午,和二十多個孩子一起躺在木地板上做夢。在夢裡,孩子們應該化身成牆上壁畫裡的蝴蝶,隨著微微鼾聲的甜美節奏下,到世界地圖裡忙碌飛翔吧。

STH_120727_TWN_9939 拷貝

元氣館的孩子,飛翔多遠都不會累,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家,家裡頭,有慈愛的館長媽媽,有時而嚴厲、時而溫柔的老師們,有一起面臨生活磨難的好夥伴,有捏著被子、比賽誰最後睡著的午睡回憶。

孩子們,快快睡吧,睡醒後,還有好多挑戰、好多機會、好多夢想等著你們,不夠元氣是不行的呵!

編按:由於元氣館租約到期,六月起,館長陳文靜將帶著孩子,另尋課輔班新地點,儘管目前地點未定,但元氣館的精神不會改變,依舊以孩子和農業為中心,希望讓這群孩子們好好安心長大。

《有田有木,自給自足》

本書採訪10 對「棄業從農」的伴侶,離開了城市與穩固的工作,一家人來到農村,靠著雙手和土地生活。種田,不再是「等我退休以後」的事!他們的耕作法友善土地,透過雙手與勞動,自己生產健康的食物,改變餐桌模樣,讓食物成為改變社會的力量。這10種農耕生活的創意實踐,不僅是對親近土地與田園生活的嚮往,也是一場溫柔而堅定的革命,象徵著台灣社會價值的深層轉變,他們是田間的革命家。

更多內容請參考《有田有木,自給自足》

http://www.books.com.tw/exep/activity/activity.php?id=0000051175&sid=0000051175&page=1

「棄業從農」系列文章閱讀請選這裡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