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二月開始,桃園縣中小學營養午餐每週吃兩天有機蔬菜,政策上路至今三個多月,學校與農友間的磨合狀況多,包括選菜標準有落差、對驗證方式認知不同,負責協調有機蔬菜管銷的桃園縣農會也被批評為「菜蟲」,但農會認為自己比較像是「沙包」。
不過農友、農會與學校都認為,未來可以多促成學校與農友間的交流,師生到農場參訪、農夫到學校分享,讓學生不只是吃有機蔬菜,還可以認識有機農業的價值。
部分學校拒收有機轉型期的菜 農友:懷疑我們的誠信嗎?
桃園縣中小學每週兩天吃有機蔬菜,今年二月先從自辦營養午餐的學校開始推行,有167所學校、十萬六千多名學生受惠,一年需要四千萬經費由縣府買單。
今年九月,縣內其他81所使用盒餐的學校、十一萬兩千名學生,也將吃有機蔬菜,而且全縣中小學吃有機蔬菜的天數預計從一週兩天增加為一週四天或五天。
這項政策美意甚佳,但在執行過程中,也發生學校與農友對選菜標準不一的分歧。有學校只收十字花科蔬菜其他菜類一概不收,有的不收有機轉型期的菜,有的嫌蔬菜葉面蟲孔太多、體積太小,也有學校收到碩大、漂亮的有機蔬菜,認為怎麼蟲孔那麼少,懷疑是不是用農藥。
關於學校對葉菜體積大小、蟲孔多寡的質疑,桃園市的有機農友李日貴認為,只要學校慢慢認識有機蔬菜的種類、種植技術,就會逐漸形成學校與農友都能接受的挑菜標準。
不過對於有些學校拒收有機轉型期的蔬菜,李日貴無奈地搖頭:「有機轉型期也是有機認證呀,只是剛起步,像是試用期,農友會更小心才對,學校不收轉型期的菜,是嫌我們技術不夠還是懷疑我們的誠信呢?難道現在的有機認證農戶,以前沒經過轉型期嗎?」
日貴與夏淑玲,夫妻一起經營有機農場,目前農場為有機轉型期,有些學校拒收轉型期的菜,讓他們很苦惱。 拍攝/楊鎮宇
議員質疑縣農會是菜蟲 農會:我們比較像沙包
有機蔬菜從農場到學校的過程,會經過農會、食材供應商,最後才到學校。農會是中介的管銷環節,調配農友生產有機蔬菜的種類與總量,以及各校的需求量。
桃園縣府委託農會代辦有機蔬菜管銷,每公斤有機蔬菜共編列七十五元預算,其中向有機農友收購價六十元,農會拿十五塊。因此桃園縣議員批評縣農會是「菜蟲」。
不過桃園縣農會推廣股技師謝其德認為,農會每公斤蔬菜拿十五元,其中兩成為運輸費,四成支付驗菜、包裝、檢驗費等,另外四成交給食材供應商。
若以李日貴的農場為例,他的農場面積1.5公頃,平均每週產量3000公斤,產量九成供給學校。主要生產十種短期葉菜,每週提供其中三種葉菜給學校,每週一、三、四出貨。
李日貴採收的葉菜,會裝在桃園縣農會提供的菜籃(一藍固定裝十八公斤),先放在冷藏室,收齊後再載到桃園縣農會的「桃園縣有機蔬菜物流中心」。農會接著驗菜、秤重、清洗菜籃,再出貨到食材供應商,最後再送到學校。之後李日貴再到物流中心把空菜籃運回,繼續下一趟出貨。
「我們農會真的不是菜蟲,反而比較像是沙包,彙整各方意見。」桃園縣農會推廣股技師謝其德說,學校抱怨菜籃子底部有泥巴,農會便添購一部洗籃機,學校反應葉菜葉面蟲孔太多,農會也要說明有機農業的技術面,並鼓勵學校親自到農場看看,實際與農友互動。
(左)農會提供的菜籃,先前有學校反應菜籃底部有泥巴,弄髒學校廚房,桃園縣農會因此採買一台洗籃機,確保清潔。 (右)桃園縣農會推廣股技師謝其德與李日貴家的狗狗甜不辣合照拍攝/楊鎮宇
檢驗誤判損害農民信譽 驗證機構:應建立完整SOP
每一籃菜,需要貼三種貼紙,紅色長條狀的封條、白色的生產者資料,以及小正方形的農家生產追溯碼。 拍攝/楊鎮宇
為了確保有機蔬菜是否使用農藥,桃園縣農會收到的每批菜都會做快篩(生化檢測法),初步確認是否有農藥殘留的可能。有時食材供應商也會做快篩。生化檢測法的優點是成本低、速度快,檢驗試劑成本約八元,檢驗後約十分鐘即可得知結果。
但是生化法的缺點是只對十多種農藥較為敏感,對其他一百多種常用農藥比較沒有反應,因此有時會發生誤判的情況。而且生化法並非直接測出有無農藥殘留,無法測出農藥種類與名稱,只能測出某作物有無農藥殘留的可能。
先前就有桃園的有機農友的蔬菜,被食材供應商做快篩時測出有農藥殘留的可能,因此停止出貨兩週。期間這位農友的作物送SGS(瑞士通用檢驗)、化學法檢驗(農業藥物毒品試驗所研發的檢驗法),檢驗結果都為無農藥殘留,還了這位農友清白。這位農友說:「停止出貨期間的經濟損失就算了,最重要的是我的名譽受損,但這件事情沒有人出面跟我道歉過,就好像船過水無痕。」
臺灣寶島有機農業發展協會驗證組長何嘉浩認為,只要建立完整的處理流程就可以解決,採集作物樣本的時間、方式都必須細緻安排,而非任何人隨意抽選就可以。
新北市推動營養午餐吃有機蔬菜政策今年已經是第三年,新北市的做法是,平均每兩週到有機農友的農場一次,在農友出貨前兩週就先送SGS檢驗。
針對檢驗方法的調整,桃園縣農會技師謝其德說,除了既有的快篩法以外,他們還提供有機農友名單給學校,讓學校自己選擇對象送SGS檢驗,費用則由農會支付。不過他也說,最根本的解決方法是,建立學校與農友的互信基礎,「我們非常歡迎學校的營養師與師生直接到農場,與農友實際互動。」
吃有機蔬菜,也是食農教育的一環
從今年二月至今,桃園的營養午餐有機蔬菜政策遭遇到選菜標準、檢驗方式與農會角色等等的磨合問題。提早幾年推行此政策的新北市,也遇過類似問題,開設不少研習課程,提供教師、營養師更多認識有機農業的管道。不過有位桃園農友私下透漏,桃園縣某校長曾說:「我們『泱泱』桃園縣,為什麼要學新北市?」
在農民的部份,李日貴說他的農場很歡迎學校來參訪,他很樂意分享他如何防治病蟲害?用什麼栽種技術?但目前來參訪過的學校只有個位數而已。
「學校如果不方便過來,我們過去也是可以啦!」李日貴的太太夏淑玲說,上學期他們就去桃園市的三所學校當農夫老師,帶領師生一起做有機肥。其中一所學校的老師便問李日貴夫妻:「我們學校的菜圃之前也收集樹葉要做有機堆肥,為什麼蔬菜還是長不大呀?」夏淑玲一到現場,發現學校收集一大堆樹葉直接放在農地上,沒有翻土,導致土壤下層無法腐化。經過實際講解、示範後,學校師生的反應很熱烈。
「不只是讓小朋友光吃有機蔬菜,還要吃出感覺來。」桃園縣有機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藍永昱認為,如果農友供應有機蔬菜給鄰近學校,農友到學校當「農師」,學校老師帶孩子去農場看,「透過這樣在地的互動,一定可以省掉很多認知上的誤解跟落差。」
藍永昱認為學校與農友不一定只能是現實的供需關係:「吃有機蔬菜,也可以是食農教育的一環,透過這項政策一起改變人與土地的關係,打造出不同的飲食文化,學校與農友變成了有著共同願景的夥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