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一用火學校就緊張!為什麼大學生自煮這麼難?

你是什麼時候開始自己動手煮東西的呢?我大約是離家唸研究所後才有了想為自己而煮的念頭,一來是四處都找不到家鄉味,二來是容易過敏的我站在五花八門的餐廳、夜市店招牌下,竟然沒有我可以吃的東西。不過,要在小小的宿舍裡煮食真不容易,沒有冰箱、抽風機、電鍋,煮個咖哩味道就會困在房間三天,這樣的環境實在難以維持自煮習慣。那現在的大學生情況又如何呢?

▲圖1:今年5月中旬我們與台大學生會永續部合作舉行了一場自煮討論會,但學校竟以「生火」或「發生危險」為由罕有地退件。或許「煮」對大學來說是仍然是一個禁忌吧!(攝影:洪嘉鴻)

吃不好,又不能煮,大學生們怎麼辦

從2015年起,我們便開始推動大學生自煮運動,嘗試與不同的大學生社團共同摸索出一套可以讓飲食議題再進大學校園的模式。在每次課程同學們都會跟我們抱怨校園週遭的飲食很不健康,在宿舍煮東西都處處受到限制。

今年年初,我們以問卷方式訪問4百多位台灣大學生,當中5成多的同學住在沒有烹煮設施的地方,其中一半人是住在校園宿舍。最令人驚訝的是,這5成多的學生裡,超過9成的人回覆「我很想煮」!可是我們的環境卻讓年輕人失去人生中最好學習飲食教育的時間,也讓他們被迫在難以接觸食物的情況下成長。

只要提到「」學校就會很緊張

為進一步了解現在大學生自煮時面對的困難,今年5月中旬我們與台大學生會永續部合作舉行了一場討論會。但台大永續部的同學在送出校內場地申請時,課外活動組竟以擔心我們的活動會「生火」或「發生危險」為由罕有地退件!最後,永續部的同學只好在申請單上特別註明此活動「沒有明火煮食」才能順利申請。

不過,討論會當日課外活動組的幹事還是前來全程「關心」,或許「煮」對大學來說是仍然是一個禁忌吧!?

這場討論會共有十位同學參加,大家都來自不同的學系、年級、社團和宿舍,但令人感到最驚訝的是,當天只有1位女同學,其餘9位都是男同學,可見飲食這個議題是能跨越性別和學習背景。接著大家分享了很多在校園自煮的艱困局面……

一、合法烹煮空間不足

台大裡可以合法烹煮的空間不多,其中一個就是烹飪社和蛋糕社共用的社團空間,裡頭有足夠及專業的烹煮設備及器材。不過,2個社團共用的空間只有5坪,而2個社團的總人數共有二百多人,且要輪流作社員練習時間、和開課之用,故較借給其他非社團同學作共煮共食。

▲圖2:台大裡可以合法烹煮的空間、烹煮設備及器材都十分不足。(攝影:洪嘉鴻)

二、宿舍加熱區不符合同學烹煮所需

目前,台大只有部份宿舍樓層設有加熱區,通常設有1至2台微波爐,部份生治會在加熱區加設1台電鍋。雖然宿舍加熱區可使用高功率電器(超過700W以上的電器無法在房間裡使用),但沒有流理台、桌子高度也不利同學備料,同學只好在廁所清洗食材後,再帶著自己的工具和濕漉漉的食材行走50米後到加熱區烹煮!

除此之外,各宿舍的加熱區位置不一,有些加熱區是設在半露天的地方,備料時還得跟雨水、蚊子搏鬥。同學還分享到有次颱風來時,電鍋鍋蓋被強風吹走,電鍋因此無法使用。另一位同學則說因為她住三樓,每次烹煮時她都要扛著所有食材和工具走樓梯到一樓的加熱區去,每次過程都非常驚險。

三、不能見光的房間料理

宿舍沒有加熱區的的同學,就只能躲藏在房間裡「偷偷」地料理。除了功率限制使用的工具外,室友們還得不反對、不告發,不同時使用高功率電器才能烹煮。房間面積小,同學備料、切菜、煮食全都只能擠在小小的書桌上進行,煮味道重的食物時還得開電風扇把味道吹走。

由於空間有限,同學的工具和烹煮方式也受到限制。如一般插電的蒸烤兩用鍋,底部面積大且功率較高(通常超過800W),放在書桌便佔了一半的空間,故無法使用。最辛苦的,莫過於同學得經過多次開門、關門後才能把要用的食材順利運到房間,若室友突然開門、關門,熱水就有機會隨時打翻。

▲圖3:房間面積小,同學備料、切菜、煮食全都只能擠在小小的書桌上進行。(攝影:陳俊銘)

四、宿舍藏設備不足

除了烹煮的工具,宿舍裡冷藏及冷凍食物的設備也非常不足。較好的情況是宿舍各樓層都設有一台中大型的二門冰箱,供50至80位宿生使用。但並非每楝宿舍都設有冰箱,有同學分享她住的宿舍,每楝只設一台冰箱供約500位宿生共同。後來由於其中一台冰箱故障,故2楝共1000位宿生只能共用一台冰箱!

她說每次打開冰箱,裡面都是塞爆的狀態,跟本難以放進任何東西。由於冰箱設備不足,不少同學都會申請自備冰箱,通常是跟離宿的學長姐購買N年前的二手小型冰箱(約90升)。這些冰箱常有溫度不足的問題,加上要跟室友共同,位置更顯不足。所以即使有冰箱,同學也不能購買多種或容易變質的食物(如肉類、豆腐等)。

五、一人份食材哪裡買?怎樣煮?

大多數同學下課後才採購,所以只能去超市,無法時常到菜市場。但超市很少提供一人份食材,所以烹煮的菜式常受到限制。我們有跟同學討論到食材共購的部份,但同學說大家上下課和課外活動時間不一,加上沒有冷藏設備,所以食材共購後再分裝有一定的困難。不過討論會上各同學還是熱烈提供願意賣小份量,或會為大學生打折的菜市場攤販位置、一人份烹調的各種資訊,希望能幫忙大家採購和烹煮上的困難。

重塑我們的綠色自煮空間

透過自煮,我們希望人們能翻轉現有的人們和食物間的關係,即從被動等待被耗能、高碳排的工業式生產的包裝食品或速食餵食,然後又棄之無感的情況,改變為主動以料理來認識在地的食物生產者、了解每一種食材的來源和去向,重新審視自己的消費和飲食選擇。

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同學們除了超市和菜市場,鮮少接觸週遭的綠色商家。而且對食材的運用和處理也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所以在討論會結束後,我們相約他們到台大附近的主婦聯盟合作社了解友善食材和介紹綠色商家的位置,參與的同學都說從來都不知道校園附近有這些店家。之後,我們更開放辦公室的廚房,讓同學在退宿前一天能在「廚房」共煮,「餐桌」共食。

共煮共食當天,同學們都帶來了他們剩餘的食材,而且每個人都自備容器和購物袋以便到小農市集和菜市場採購。雖然是第二次見面,但大家只花了10分鐘就討論好要如何善用這些食材和添購的清單,並馬上完成分工。當天室外溫度34度,但大家擠在小小的廚房洗切煮炒,每人要負責一道料理,又熱又濕、彼此又不認識,但大家竟井然有序、相互幫忙,無人喊熱之餘,還有同學說:「這裡真是天堂啊!」

在大家分工合作下,1個多小時後大家端出8道創意料理,過程中各人也透過小農和我們的介紹認識到更多的食材、保存方式和烹煮方法。共食期間大家還相約要繼續來基金會共煮共食,和討論起大學生需要怎樣的低碳飲食課程。

▲圖4:我們更開放辦公室的廚房,讓同學在退宿前一天能在「廚房」共煮,「餐桌」共食,1個多小時後大家端出8道創意料理。(攝影:沈寶莉)

這幾次活動的經驗讓我們建議大學可以從軟、硬體兩方面改善大學生自煮的困境:

軟體方面:

一、為回應大學生對綠色飲食及自煮的需要,大學應增加學生接觸綠色飲食的課程、師資及資訊,讓學生在進入社會前做好準備;

二、學校應要求校園餐飲業者於餐單及菜式中增加綠色、低碳飲食及惜食等元素,更符合低碳校園的目標。

硬體方面:

短期方面:加速改善大學宿舍加熱區的烹煮及冷藏設備,讓同學能在安全、安心的環境下烹煮。

中期方面:改裝並開放校園現有空間(如閒置教室、宿舍餐廳、宿舍交誼廳等),打造更多可以讓學生共煮共食的空間;也可跟校園附近的團體合作,盤點可使用的閒置廚房。

長期方面:改建或新建的大學宿舍每層樓應增加設獨立廚房,鬆綁宿舍不能開伙的法規,並由校方負責相關管理工作,讓學生能在更好的環境中了解食物,實踐低碳飲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