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以為聰明盤算,結果是集體災難│「茫人」留下全球暖化爛攤子

我們在七萬年前的祖先被稱為「智人」,讚揚他們創造出與其他生物不同的燦爛文化。未來的子孫又會怎麼稱呼我們?印度人類學家與作家葛旭(Amitav Ghosh)的新書給出答案:「茫人(deranged)。」茫然錯亂又盲目自大,忽視自然法則,留下全球暖化的爛攤子

深層的問題在於不斷追求經濟成長的結構,「現代人都覺得這是不可取代的模式,其實是膚淺的幻想。」葛旭表示,「這就是我說的『盲目時代』,孤立的個人缺少社會連結,持續追求財富,忽視眼前危機,最後威脅了集體的生存。」

氣候變遷就在眼前,「茫人」不願面對的真相

擁有牛津大學人類學博士學位的葛旭是當前最重要印度作家,他的小說《罌粟海》以鴉片戰爭為背景,勾勒出跨越印度洋、中國海域的史詩故事,是國際文壇矚目的巨著。

早先在為《餓潮》一書做研究時,葛旭赫然發現由於氣候變遷,孟加拉的紅樹林在一夕間消失,而且永遠無法恢復。他更驚訝的是,人們竟然對眼前的劇烈變化視而不見,就連美國屢屢遇上破紀錄的颶風,大家還是無動於衷。

強調貼近現實議題像是人權、同性戀的現代文學,也極少著墨氣候變遷,「好像這是科幻小說,但氣候變遷不是未來世代的問題,而是正在你、我之間發生的事實。」葛旭在義大利北部的費拉拉(Ferrara)演講時表示:「狄更斯描寫了工業革命、佐拉勾勒了資本主義,如今氣候變遷是人類面臨的最大災難,卻鮮有作家寫出相關的小說。」

Storytelling in the Era of Climate Crisis Amitav Ghosh – NHK World Direct Talk from Tree Hugger on Vimeo.

每個人的聰明盤算,結果是集體災難

氣候變遷是「公地悲劇」的典型例子:每個理性人的聰明盤算,結果是集體的災難。像是牧人為了個人利益最大化,在公有草地上放牧最多的羊,每個人都增加羊群數目,短期收益增加,結果是換來枯竭的草地。即使知道地球在暖化,但為了確保自身競爭力,各國都缺少降低碳排放的意願。

應對氣候變遷的一些行動說來簡單,做來也不難:少吃點肉減少畜牧業的碳排放,把冷氣機溫度調高少用幾度電。但如果無法集體行動,每個人的力量都微不足道,不足以扭轉局勢,既然無法改變,不行動繼續享受眼前便利才是「聰明」的選擇。況且許多人以為,氣候變遷的惡果在他方,不是自己腳下的土地。

葛旭在書中寫著:「化石燃料(fossil fuel)經濟確保了財富,並在歷史上剝削了南方(後進)國家,因此現在南方國家有權利要求較大的經濟回報,從任何重分配的角度看來,都是正確的。然而,這個論證剛好讓我們意識到,我們是多麼嚴重陷在巨大的錯亂(great derangement)中:我們的生命和選擇被限制在只能走上自毀之路的歷史脈絡。」

地理學家阿契爾(David Archer)曾說,資金總是流向短期利益,總是過度剝削不受管制的共有資源。這個趨勢就像命運的看不見的手,在希臘悲劇中把英雄推向不可避免的厄運。葛旭認為這段說詞,「正好說明了人類當前錯亂茫然的本質。」

螢幕快照 2017-10-04 下午11.14.13
葛旭(Amativ Ghosh)照片來源:葛旭官網https://www.amitavghosh.com/pictures.html

自以為能控制大自然,人類對天災無感

葛旭認為,氣候變遷的結果來自數十年前的遠因,像是溫水煮青蛙,因此人類無感。更關鍵的是人類對自然的認知改變了,「從啟蒙運動以來,人類總以為有能力控制自然,稱頌擺脫自然影響的人。現在地球上的諸多變動,迫使人類再度意識到,我們不可能擺脫自然的侷限。」人類與自然脫節的程度在過去50年來更加嚴重,而檯面上人物,教宗方濟各是極少數意識到問題根源的人。

過去的文學更關注人與自然的關係,像是《白鯨記》,聖經中有許多關於人與自然的描寫,中國文化也強調天、地、人的和諧。「以前的宗教通常會以天災嚇阻人們的行為,雖然缺少科學根據,至少讓人反思與自然的關係。如今在物質主義下,人們幾乎不再畏懼大自然的力量。」

掌握能源就控制權力,美國不放棄「化石燃料」

身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許多美國人仍認為氣候變遷是個陰謀論。葛旭表示:「事實上,美國政府是明知故犯,就連川普也知道氣候問題,只是改變太難。在經濟模式之外,還牽涉到美國的軍事力量。五角大廈需要大量的石油能源,分布在全球的軍事基地,軍機、軍艦都非常耗油。」更何況,掌握能源就控制了權力,在「化石燃料」基礎上建立霸權的美國不會輕易轉型。

要遏止全球暖化,必須大量減少使用化石燃料,可是消費至上的資本主義,讓人很難停止不斷生產與消費的循環。即使簽訂了對抗氣候變遷的《巴黎協定》,政府幾乎不會真正落實,「因為這意謂著經濟停止成長,也就是失去政權。」

在全球化的時代,貨品、金融和人員跨越國界大量流通,葛旭指出:「矛盾的是,大家又如此漠視全球的災難議題。」如果稍有意識,「通常是轉為負責任的消費,像是買電動車、節能燈泡,以為這樣能拯救地球。」

人類不行動,百年內地球不再宜居

更深層的問題在於不斷追求經濟成長的結構,「現代人都覺得這是不可取代的模式,其實是膚淺的幻想。」葛旭解釋,「這就是我說的『盲目時代』,孤立的個人缺少社會連結,持續追求財富,忽視眼前危機,最後威脅了集體的生存。」

為了喚起世人的注意,美國記者威爾斯(David Wallace-Wells)用聳動的語言指出:「如果我們再不採取行動遏止氣候變遷,地球在百年內將不能住人。」末世論的觀點引起不少人批判無助於解決問題,甚至讓人陷入絕望乾脆不行動。

葛旭則表示,末世論的影響沒這麼大,「當下震驚,過不久就拋諸腦後。」面對氣候變遷、避免毀滅式的災難,他說,重要的是「人類睜開雙眼,」看清事實。

延伸閱讀:

破紀錄最熱的2016年│作物歉收 魚群死亡,極端氣候拉大貧富差距

【慢魚串連系列】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