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宗/虎頭山的櫻花淚│當人類的期待凌駕於植物的需求

大年初一的早上,花點時間去虎頭山散步曬太陽,再次收到來自自然的指教。

走入櫻花步道,驟聞其名,心中不免有所期待,但繼續走去,真是令人失望,我好像聽到每棵櫻樹都在吶喊、求救。

這裡的櫻樹,很不健康。輕者樹皮黯淡,枝條瘦弱無力、花芽不飽滿。

重者須以鋼索協助扶立、也見不少腐朽樹洞,及嚴重感染腐生菌的枯枝,最後終究難逃重度修剪與砍伐的命運。

總之,若把這條櫻花步道改名成櫻花墓園並不過份。

陽光不夠,櫻花長得很辛苦

往前走去的三分山遇到一個畚箕狀山凹地形,在這裡只有長得快的山麻黃或黑板樹可筆直生長。

所有長的慢的樹種,也需要陽光,但長高的速率實在無法與山麻黃或黑板樹匹敵,只好讓自身儘量瘦長,並彎曲枝幹指向陽光的方向,因此成就了許多奇異的樹型。

這地方的緯度(北緯25)與海拔(220M),對山櫻花而言,已經是頗為艱困了,但又硬是被種在這樣陽光不足的環境,這邊的每株山櫻只剩樹冠層濾過後的狹縫斜角陽光可撈,但那珍貴的陽光可是非常稀罕並短暫。

曾經的櫻花熱後,誰聽見櫻花的聲音?

台灣曾有一段櫻花熱,不論島上的各角落,好像各地方長官腦海中都有櫻花雨的畫面。

於是,那時好多地方都被種上了櫻花。

歐錫坤、陳琦玲指出,臺灣原生山櫻分布於全島500~2000公尺的闊葉林,完成休眠所需量為190CU。因此,越是溫暖的地區(含較低的緯度、或較低的海拔),相對要滿足190CU會比較不容易。

過了近二十年,很多櫻花都死了。以虎頭山而言,日照不足且低溫蓄積不足應是這邊櫻花所承受最致命的壓力。

當人類的期待,凌駕植物的需求

我們身邊的植物或作物,可能因我們特定的目的,以我們設想的方式,被定植在我們期待的空間內。

我們忽視其合理需求,只想到我們的美好期待。這些植物或作物悖離我們的期待,甚至走向死亡也是合理的過程。

最近,我在思考生物擾動的議題,看樣子,看待我們作物與土壤的健康時,人類活動的影響不能被忽視。看待生態、也要把人為影響算在裡面。

(參考資料:歐錫坤,陳琦玲(2002) : 臺灣原生山櫻花的需冷量評估。中華農業研究,51(1):25~32。台中:農業試驗所)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