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源銘/那片人造而單調的桃花心木林,森林的價值何在?

森林的價值難道只有木材嗎?經營林業真的只能狹隘地看到能產出多少高價木材嗎?林業經營不能宏觀地計算林木及林木下帶來的總經濟利益嗎?生態或許難以計算,但種植兼具林木價值及蜜源的原生種樹木,有人算過一年年累積下來的經濟收入會比數十年後一次砍伐所收的利潤低嗎?

我們期待生態獲得保護,也期望兼具經濟收入,講生態保育因為範圍太大,讓時下總要拿出數字證明的人難以接受。何不就從養野蜂造林開始嘗試,這裡面也兼具了生態的維持,不再一直栽種如生態隔絕帶的樹種,例如桃花心木!

人造林區靜悄悄,原生林生態豐富

幾個月前到新竹拜訪窯烤麵包名店,剛好與一群登山老手聊登山樂趣。他們感歎早年的造林不知在做什麼!每次走到人造林區,一片靜悄悄,連鳥都不進去,根本不像森林。還是原生林區生態豐富,不僅鳥聲雜沓,各種植物穿插其間,走在其間才是享受。

春節期間返回南投中寮老家,趁著年假沒事,決定健行住家附近的小山丘一圈,尤其是小時候常聽到同學住「刺蔥林」,但沒去過!老媽說早年我們家在「半路寮」有塊種香蕉的土地,我三叔父的姻緣還是因找助手耕作而結下的。就在兒子的陪伴下。我走進那不遠但卻未曾造訪的丘陵地。

途中看到一片久未耕作的荔枝林,棵棵都是數十年老樹,但可見園主已不再管理,任由荔枝被藤蔓覆蓋。縱然如此,耳邊依然可以聽到各種鳥叫,眼裡可以看到蝴蝶飛舞。

穿過荔枝林翻越陵線,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的桃花心木林,真是壯觀。從株距來看,地主是用心在管理。走在裡面真的涼爽,完全無日曬,穿越的過程中,安靜的幾乎可以聽到自己的心跳聲。這讓我想到先前山友所說的,人造林好像生態的死城。

我是覺得像是生態的隔絕帶,就像森林的防火巷一樣,讓林火不會越界。像桃花心木這樣的外來樹種大片地在山上造林,會不會就像防火巷一般,讓野生動物無法或不愛穿越。這樣的造林跟早年大片種植南洋杉,後來才發現結果並非原來所想的那樣,有點一廂情願,但十年樹木,要改,又得十年再十年。

攝影/張源銘

森林的價值是什麼?難道只有樹木嗎?

前些天因為要牧蜂前往桃園市復興郷卡拉部落裡的一處有機茶園,意外看到一片土肉桂林,心中真的欣喜萬分。因為九二一之後政府推動造林曾選中肉桂,沒想到種了一大堆的陰香而不自知,直到樹成蔭,要回頭已難。土肉桂樹倒成了許多人心中的寶。我也一直想看看土肉桂樹的真面貌,沒想到,遇到就是一大片。

有機茶園的主人不只做有機,更闗心生態。我看到茶園旁的原生森林林相豐富,提到從前年開始台灣野蜂就遭受空前的災難,許多養蜂戶全軍覆沒,我在霧社附近春陽的朋友說野地裡蜂也少了;在拉拉山對面新興部落的朋友也說野蜂少很多!聽到他說,他完全感受不到野蜂變少,一直煩惱野蜂愛到他身上停留,影響他的工作。

我突然在想,森林的價值是什麼?難道只有樹木的價值嗎?

林務局不管是在山上造林或是鼓勵造林,高價木種成為唯一的選擇,肖楠、樟樹、烏心石,高價的外來種桃花心木也成為主要選項之一(好像成功率高,不少農民選擇)。

難道像楠木、肉桂,殼斗科等樹木(我沒學過,懂得不多,應該還有更多)因為木材的使用受限就不值得推廣,在林務局原本是原生森林的地方也不值得栽種?

如果我們把森林的價值只限縮在林木的價值時,我們大概也扼殺了生態了吧!像殼斗科的樹木結的果實是許多野生動物的食物,沒了這些重要食物,能賴以維生的食就少了,生態也將因此失衡。像楠木、肉桂、 紅淡比,甚至只能拿來做火柴棒或木屐的鴨腳木,卻是野蜂重要的蜜源植物。

當我們只以木材的價值思考林業政策時,森林裡的生態也就默默地改變了。就如那些山友們所說的,走在人造林裡靜得讓人煩燥,因為單調,不只樹木單調,連野花野草也沒了,鳥叫蟲鳴都消失,老覺得不是走在荒野,像是一片靜寂的死地,不同的只是還保有表象的翠綠。

找出兼具生態與林業經營的作法,養蜂以及多元運用

對於其他的生態價值我沒接觸不敢多言。但最近接觸養蜂(是養台灣野蜂,這是俗稱,學名應是中華蜂,跟日本和大陸都同種),才驚覺這是兼具生態和林業經營的產業。以造林來說,剛好先父利用自有土地有參與,家兄目前繼承管理,五分地種了不少的樟樹和桃花心木,先後已有十五年以上,尚無砍伐出售的價值,再等個十年,這五分地或許能賣個七、八百萬元,或是一千萬元。這平分均攤下來,一年最多是五十萬元產值,重點是這廿年裡沒有收入,只能癡癡地等。

如果能栽種蜜源植物,像楠木(跟肖楠沒關係)或土肉桂,應可以支撐大約廿箱的野蜂,一箱野蜂算年產廿斤的野蜂蜜,一斤野蜂蜜市價最高達一千八百元,以一千五百元計算,就三萬元,一年就有六十萬元。楠木也不是不能當建材,估計滿十五年就可以輪伐及再植,一樣有木材的收入。總的收入還是比造高價木高,而且每年有收入,可以養家活口。

我不是林務專家,也不是生態學者,養蜂也剛入門。因為愛往山裡跑,看到了,想到了,把想法和大家分享,其中一定有錯誤的地方,計算的模式更是不精確。

但我相信的是林業經營真的應該不再只是以材質收入為考量,多元化的思考,一定可以找出兼具生態和經濟的雙贏模式。我提的養蜂只是其中一種,其他有關物種多元的無形利益有時更是大到難以計算。也許可以鼓勵高價木和殼斗科等原生樹並植,以一比一或一比二方式夾植,這樣既有材質收入,也能豐富生態!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