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獼猴等八種動物自保育類動物除名,台灣朱雀等17種調升為保育級動物

台灣獼猴是否從保育類動物除名爭議大,農委會林務局25日召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議」,原預計晚間五點半結束,卻因意見分歧,遲至晚間七點半才召開記者會宣布,台灣獼猴、白鼻心、山羌等將從保育類改為一般類野生動物。

17種動物調升為保育類動物,八種調降為一般類野生動物

根據今日會議調整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結果,有17種動物從一般類調升為保育類野生動物,包括林三趾鶉、台灣朱雀、長尾鳩、紅腰杓鷸、栗背林鴝、黃胸藪眉、白耳畫眉、黑頭文鳥、冠羽畫眉、岩鷚、董雞、黑尾鷸、大濱鷸、紅腹濱鷸、草花蛇、青頭潛鴨、金鵐。

另有八種動物從保育類調降為一般類野生動物,其中便包括備受爭議的台灣獼猴,以及山羌、白鼻心、大田鷸、龜殼花、雨傘節、眼鏡蛇、短肢攀蜥。林務局局長林華慶強調,台灣獼猴族群呈上升趨勢,才調為一般類野生動物,並非為解決農損問題。且降為一般類野生動物,仍受《野生動物保育法》規範,在保護區裡頭,若任意獵捕可處六萬至三十萬罰鍰。

林務局:台灣獼猴呈上升趨勢,調為一般類野生動物

林進一步解釋,野生動物保護有不同強度,像是棲地保護、物種保護、個體保護等,所有野生動物都有不同強度保護。經過專家學者討論,依照台灣獼猴族群分佈、長期趨勢,可改列為一般類,而不致有立即重大衝擊。

台灣獼猴造成農業損害與是否調整為一般類並非因果關係。林華慶特別說明,台灣獼猴調整等級,並未考量解決農損問題。台灣獼猴列為保育類動物時,農民就可透過申報,依法對獼猴做立即必要處理。

左起林務局保育組組長夏榮生、林務局局長林華慶、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林良恭(攝影/劉怡馨)

獵捕獼猴,依法可不用特別報備

但是否變為一般類野生動物後,就不需特別申報即可獵捕?林回應,依法可不用特別報備。不過,林強調,獼猴成為頭痛問題,主要是因為農民束手無策,「過去給農民尚方寶劍,只要獼猴入侵損害農作物就可處理,但農民不知道該如何處置,也不忍心。」過去即可處置獼猴,並非降為一般類處置方式就不同。

而對於動保團體質疑台灣獼猴都無確切數量統計,卻貿然降級,恐造成長久累積的保育成果失效。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林良恭說明,族群數量評估是看成長趨勢,而非數量多寡。此次調查是不同專家學者各自調查不同區塊,台灣獼猴各地趨勢皆為上升,「幾年來都是上升,比較沒有危險性。」且分佈範圍也擴大。

至於是否違背全球趨勢將靈長類列為保育類?林華慶指出,各國均依照國內分佈狀況評估,日本就將獼猴列為無危等級,並非保育類;東南亞、印度都列為無危。各國都是依照族群狀況,且即使一般類仍有保護措施不得任意獵捕,「並非降為一般類就命在旦夕。」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林良恭(攝影/劉怡馨)

學者:棲地保護比物種保護更重要

「棲地保護比物種保護更重要。」林良恭更進一步說明,台灣有些瀕臨絕種動物像是水獺、石虎等,是因為喪失棲地,「不要想成保育類降為一般類就可無限制獵殺,其實棲地保護比所有都重要。」

根據《野生動物保育法》,野生動物保護區及國有林地區,不論保育類或是一般類動物,皆不得獵捕,其面積佔全台總面積百分之四十五。林良恭表示,根據這百分之四十五的棲地保護區,跟台灣獼猴分佈吻合,從北到南皆有棲地保護。不過,林良恭也說,要維護棲地相關開發評估,不能做任何人為開發,否則將影響棲地復育。

究竟台灣獼猴從保育類降為一般類後,是否仍受到應有保護?林務局保育組組長夏榮生解釋,除了在野生動物保護區及國有林地區不得獵殺動物之外,根據野保法第十七條規定,一般類野生動物不得任意獵捕,否則將處六萬至三十萬罰鍰。

而保育類動物規範則是不得任意獵捕、宰殺,否則將處六個月至五年有期徒刑,併科二十萬至一百萬元罰金。

若危害農林作物或公共安全、人類性命,保育類動物規範若緊急狀況可直接獵捕或宰殺;一般類則可直接獵捕、宰殺。

裴家騏: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該定期調整

東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裴家騏表示,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本就該定期調整,上次檢討是2009年,且當時專家學者就已認定台灣獼猴為一般類,只是當時有共識,為避免造成重大衝擊,不該將物種連降兩級,所以台灣獼猴在當時僅從珍貴稀有保育類降為一般應予保育類。

裴指出,保育名單越來越少,在國際間是很高興的事情,「名單越長表示問題物種越多,大家努力的方向都是保育類越少越好。」

對於降為一般類恐造成負面影響,裴認為有可能發生,但也可能不會發生,實際應對措施及定期監測才是重點。台灣過去未做監測,實際產生什麼變化都不知道,要能及時發現族群趨勢變化,並做相應調整,「如果一年後台灣獼猴族群減少,那牠應該就要再變成保育類。」

保團體:政府對猴群數量估算不精準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社副執行長陳玉敏表示,思考獼猴導致農損的第一步,應該是檢討人類開發是否已破壞野生動物棲息地、造成原始森林破碎化,才讓獼猴不得不入侵果園覓食。此外,陳玉敏認為政府對猴群數量的估算也不精準,不該以此做為降級標準。

「台灣獼猴吱吱黨」發言人林美吟也表示:「政府說獼猴目前有30萬隻,實在是太高估了!」直指官方未提出任何統計報告佐證,就拿錯誤資訊誤導民眾,「粗估應該只有1.5萬隻。」林更認為政府資訊模糊、資訊未公開,直批:「民眾的知情權到底在哪裡?」

林美吟更指出,台灣花了二十多年好不容易讓猴群數量穩定,現在卻因為保育有成而要將獼猴降級,「未來獼猴再瀕臨絕種時,我們是不是又要再花一個二十年來保護?」且獼猴在保育區內遭毒殺和虐殺的情況仍時有所聞,林認為野保法沒有落實保護功能,「我們如何相信獼猴能安全生活?」

林務局:成立監測小組,根據數據調整

為預防台灣獼猴降為一般類後數量迅速下降,會議也決議成立監測小組。林華慶解釋,未來若確實降為一般類,將啟動監測計畫,觀察族群趨勢有無明顯變化。「有明確數據都可再調整,不會說調為一般類就永遠是一般類。」林良恭也指出,兩年就會檢討一次,且有任何異狀都會立即提出,可以動態調整。

林良恭表示,台灣獼猴沒有天敵,只要撐過幼期就可存活。「外界是有點過度反應,很多農民其實不願意殺獼猴。」且台灣保育意識日增,「如果你隨便殺一隻獼猴,大概都身敗名裂。」

林華慶也認為,台灣公民素養提升,愛護野生動物心態普遍,若有虐貓、狗事件都會被舉發,整個公民社會有制約力量,因此對台灣獼猴也能發揮一定作用。

台灣獼猴從保育類降為一般類,即日起將預告六十天,以廣泛收集各界意見。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