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堂課都是有趣的食農教育!台中教育局結合主婦聯盟,推多元教育實踐

2017年初,台中市政府教育局啟動了「106─108年度台中市校園食農教育總體計畫」,並且與催生總體計畫的在地NGO「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簽訂了合作備忘錄,參與的學校共計73所,占比超過市立國高中小學的五分之一,今年(2018年)更是達到了128所,可說是台灣少見以縣市政府層級,編列高額預算於校園推動食農教育的大型計畫,同時也開啟了第一個台灣公部門教育體系與民間NGO合作推動食農教育的模式。

中小學校園已有許多行政業務負擔眾所周知,因此計畫一開始,堅持定調在「獎勵」而非「強制」執行,不希望師長們在尚未體會食農教育的樂趣與深意之前,就產生無謂的反彈與壓力,更不以教育現場常見的評鑑方式檢核推動成效,只有期末的協力輔導訪視。由於總體計畫初始,透過工作坊、外縣市見學參訪、暑期實務研習,讓參與的教師們看到以友善環境為核心價值、以及各種推動的可能性,反而吸引並鼓勵了第一線教師投入的熱忱。

總結第一年的經驗,我們看到了五種與過往推動食農教育上的不同樣態,以下整理與各界分享。

賴厝國小將走廊花台菜圃(圖片提供/王愉君營養師)

一、主推食農教育的教師,專長多樣化:

除了過往以為食農教育應當是營養師、午餐秘書推動之外,本計畫也看到有校長、總務主任、衛生組長、理化老師、自然老師、生物老師、特教老師、園藝教師、數學老師、家政老師……..等等成為該校主推舵手教師。

台中啟聰學校的主推教師為特教老師與園藝老師,起初推動時,沒有太多教師同儕支持,但一段時間的努力堅持後意外發現,食農教育對於「情緒障礙」的學生有極大的情緒穩定效果。情障的學生在一整個早上的農事課程結束後,經過充分的午休,過往經常在下午出現的學生間肢體、言語衝突,次數與頻率竟然都大幅降低。食農教育意外帶來的療癒果效,也吸引了其他教師的支持與跟進參與。

大雅國中的衛生組長高道行老師是理化老師,推動食農教育全是無心插柳。大雅國中校地大學生也多,校園內的樹木不少,掃都掃不完的落葉也很多。每周總要看到一次來好幾台的垃圾車載走一包包的落葉運往焚化爐,對於貢獻不少的「碳排放」總是感到自責。

於是,高老師開始在校內找空地「挖坑埋落葉」,有空就挖坑的舉動,引起下課圍觀同學的好奇,也想參一腳的同學志願想幫忙,高老師還設計了「銷過」制度(可抵銷被記的大小過與警告),這些青春期的國中孩子們,就更有動力幫忙「挖坑埋落葉」了。

沒想到某天,一位異想天開的同學把鄰居丟過來的植栽直直插上落葉坑,更意外的是接連下了三天大雨,隨意玩笑插值得植栽竟然站直起來,而且開花了!這意外發展,讓高老師思考「挖坑埋落葉」更多的可能性:成為種植的基地!

數學課也可以結合食農,為堆肥坑搭出堅固的架高棚架(圖片提供/高道行老師)

就這樣,高老師帶著同學一起為落葉坑命名為「阿肥一號」、「阿肥二號」….「如何讓同學從種植中得到更多快樂?」也是充滿教育熱忱的高老師不斷思考的。就這樣,「阿肥X號」變成了種植香草植物、蝶豆花、黃豆(後來同學發現,原來黃豆與毛豆是同一種作物)、玉米等蔬菜的農場,不但邀集了願意投入的兩班專科還是國文、數學的導師帶著全班同學農事施作,還成立了「環保社」,運用物理化學原理,用自栽的香草做出護唇膏、手工皂、清潔酵素與潔手液。

食農教育在不同專長老師的帶領下,也看到了不同樣貌發展、以及更多豐富教育意涵的可能性。

二、克服困難闢建菜園,創造「在校農事體驗」經驗

過往我們常看到許多地狹人稠、水泥化嚴重的校園無法有農作體驗的場域,食農教育發展受限,但此計畫看到不少同樣條件的校園克服限制自建菜圃。

台中市霧峰國小為九二一震災後的重建校園,由於認養單位施作了大面積的灰色水泥磚鋪面,現階段無法大興土木將水泥地變為可呼吸的土地,但為了增加校內師生可以農事體驗的區域,陳榮錦校長與主任搬來許多可以移動之空心磚與防水布,就在廣場上的水泥鋪面搭設菜圃,種植香草、蔬菜、玉米、紫蘇、茄子…..並與在地的阿罩霧自然農協會的農友合作,學習農事耕作技巧,並跨出校園來到霧峰農田實際體驗稻作收割,進一步促進了社區與學校更多的交流。

霧峰國小克服水泥化鋪面 自闢菜園 (圖片提供/霧峰國小陳榮錦校長)

北區的賴厝國小也是地狹人稠的都市大校。主推的學校營養師除了拿出專長融合教學活動設計,更在寸土寸金的校區內,於願意配合的班級走廊水泥花台裡,填滿了培養土,帶著孩子們灑播、種菜。東光國小、上石國小等都會型校園,則是利用屋頂搭蓋菜圃,闢建成頂樓空中菜園。

都會校園闢建菜園的狀況,也出現在台中高工、大里塗城國小、草湖國小、鎮平國小……..等大型或都市校園。過去,校園的邊陲地帶一直被視為「危險角落」,不安全、黑暗、人少等場域意象總是與之連結,嚴禁學生出入。因著食農教育的推動,這些原本少有人跡的區塊成為校園農場後,竟完全翻轉了原本負面的場域意象。

令人驚訝的是,不少學校在鬆土闢建校園農園時,都意外掘出廢棄建築土方的傾倒物,校園成為過往校園施工的廢棄土方掩埋場的這個議題,又是食農教育推動讓人意外的另一章了。

台中高工把靠路邊的邊緣角落變成開心農場(圖片提供/台中高工程雲程主任)

三、串接在地農事資源並建立網絡:

食農教育需要進行農場耕種實作,但對於多半沒有農業專長背景的國中小教師而言,從土壤改良、作物選擇、栽培管理…….等等,都是必須從頭摸索起的專業領域,尋找並結合可以協力的「農業專業團體」與「農夫老師」,成為食農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

在總體計畫中,已看到學校與當地友善環境農友合作的戶外農事體驗活動增加,最常看到的是邀請當地農會、四健會提供物資與農事技術指導,甚至與友善環境的小農與青農合作。也有不少學校運用觀樹教育基金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的課程資源,將「農事教育」與「飲食教育」帶進校園。鄉村地區的學校,則會與熟識的家政班媽媽結合,借重他們最擅長的料理與烹飪專長。

由於食農教育的推動,「教育典範」轉移的可能性也同時啟動:室內紙本學習轉變為戶外學習教育。透過食農教育,孩子被帶出教室戶外體驗的機會大幅增加,包括插秧、收割、鋤草、灑水的實作體驗,直接拜訪在地青年農民與友善環境小農,認識在地當季的農產與產業活動,與地方社區互動交流的機會大幅增加。

結合觀樹基金會課程資源的彈性綜合課,從土地上餐桌的豐盛料理課(圖片提供/清水國小 朱倖槿營養師)

四、嘗試融入不同科目的教學設計

食農教育是一門跨領域的學門,目前在教學的第一線現場,似乎也很難有一個可以對應食農教育的專門教師,因此,我們鼓勵老師們以各自的專長投入食農教育。一年下來,我們看到願意投入的教師們除了搭配各年級與食農教育有關的教學單元之外(自然生活與科技),也有看到有融入美術、語文(作文)、數學、科學實驗、家政課的教學活動設計。

未來若能進一步帶動教師社群的成立,系統性的建立國小六年、國中三年的食農教育教學指標,配合即將上路的108學年課綱,發展成為學校本位課程,可能亦是指日可待。

大雅國中食農教育結合社團實驗課

五、推動模式多元化,多元利用學生可參與時間

雖然推動食農教育於鄉村小校而言能有全校參與的優勢,但都會型大校也創造出以了幾種參與模式,即便非正式課程時間,也能推動食農教育。包括:

(1)以社團為主,帶著社團學生農事體驗,此為國中最常見的樣態。

(2)舵手老師邀請願意加入的導師,帶著班級參與校園種植與堆肥製作以及相關的食農教育活動(大型學校為主)。

(3)全校一同參與,通常看到的是以小型學校為主。

(4)若是大校,受限於資源有限,也有各班挑選一名代表,成為食農教育小種子的參與模式出現。

(5)主推教師若是營養師或午秘,會將自己教導的班級課程融入食農教育。

(6)利用時間包括:早自習、班會、家政課、彈性綜合課….等等。

家政課很能夠與食育課程做完美的結合(圖片提供/清水國小朱倖槿營養師)

生動食育教學,讓學童發揮想像力

經由「106-108年度台中市校園食農教育總體計畫」的第一年觀察分析,明確發現若搭配活潑生動的食育教學活動,如:直接從菜園摘採青菜茄子等原本不受歡迎的蔬食,立即就在教室川燙煮食,孩子容易因為這樣的課程設計克服挑食問題;草湖國小與平鎮國小師長甚至分享經過料理實作發現,軟爛的茄子最不受小朋友歡迎,但改為天婦羅與焗烤披薩的料理方式,就很受到喜愛。

同樣位於繁榮都會區的南屯區大業國中衛生組長張家銘也表示,透過土壤實作可以讓同學看到,一個健康的土壤能夠孕育許多生物,成就完整的生態系,種出健康的植物,但同學剛開始觸摸土壤,都有很大的心理壓力,但克服障礙做堆肥、硬著頭皮碰觸之後,「恐懼接觸泥土之障礙」就被打破了。

這個計畫雖然還在持續中,但已在第一年看到了某些有趣的發展方向。期望透過提出以上的觀察分析,提供有心推動但遭遇教師同儕不認同、缺乏施作場域、擔心食農知能不足…..等困境而不知如何著手之教師、食農教育推動者參考。

賴厝國小結合美術課,做親手種植的蔬菜做名牌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