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透南風。旬味》人與山林共飲一杯茶

 人與山林共飲一杯茶

80年代,高雄六龜就有早期從南投鹿谷、名間及嘉義竹崎、梅山移入的茶農入山開墾,主要以青心烏龍、金萱為主,不僅移居的茶農富有製茶經驗,六龜新發茶區因為早春晚冬,一年有六收的特性而曾聞名一時。但因大環境的改變,以及消費者追求台灣高海拔產區茶葉,使得本地茶逐漸沒落,

供奉給土地公的一壺台灣特有山茶

台灣山茶,學名(Camellia formosensis),屬於山茶科、山茶屬的常綠小喬木,高可達8公尺,樹幹胸高直徑可達30公分,樹齡可超過百歲,主要分布於南投縣、雲林縣、嘉義縣、高雄市、屏東縣、台東縣山區,採收時必須以長勾將頂端枝條拉下來,才能手採到新鮮嫩葉。從日治到光復後,各研究學者陸續進行台灣野生茶樹調查,種種文獻都指出在形態特徵上具有獨立性。台灣山茶子房及幼芽皆光滑無毛的形態特徵,並分析其DNA遺傳因子,證明臺灣山茶與小葉種茶樹、大葉種阿薩姆茶樹之間有顯著差異。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六龜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林文智說 :「目前居住在六龜80幾歲的阿公阿婆,在他們小時候就有印象家中長輩會到山上採茶、製茶,主要以自飲為主,也會拿到供奉土地公,所以被稱”伯公茶”。」被認定為獨立品種的台灣山茶也是目前市面上各類型茶中,唯一的原生種,近年特別受到愛茶人士的重視。

山茶與在地經濟共榮共生

根據農委會資料,臺灣原生種山茶分佈在國有林地,最大族群則分散於林業試驗所六龜試驗林所轄的南鳳山及鳴海山區域的36公頃林班地上,面積居全台之冠。野生山茶分佈在山區,採摘不易,市面上產量極少,近年市價由每斤四、五千元翻倍至近萬元,在高價利誘下讓不肖商人顧工偷偷進入山區盜採,盜竊者心急心態下必定不會好好的對待茶樹,常常傳出茶樹被直接截斷的粗暴行徑。農委會於是在為了方便監督管理維護山林,也衡量山茶對於在地經濟是有幫助,於是讓這些偷採行為轉入正軌,從2011年開始,評估每年的產量及市價訂出投標金,對外公開招標讓民間業者上山採茶。得標者可享有一年一次的採收權利,每次開放一個半月左右的採摘期。自二○一五年開始,改成三年一標,並擴大茶區,原因是山茶的採收量每年不固定,擔心得標業者只考慮到今年收成量,採摘過程也未能顧及下一年的茶樹成長,拉長採收年數,讓業者也能一起善盡保護珍貴野生山茶樹之責。

不過,2018年林試所發現南鳳山茶區的茶樹被金花蟲啃食嚴重,擔心若再開放開採權而破壞了好不容易長出的嫩葉,對於珍貴的台灣山茶樹將造成無法預估的破懷,決定暫停一年山茶標售計畫,讓大地及茶樹適當休養生息。

一方面開放採茶權,另一方面也投注在台灣山茶相關試驗研究計畫。農委會近年致力振興林下經濟,以「不影響林木生長、不干擾林地、不施用化肥農藥」為原則,例如林下養蜂,培育椴木香菇、金線蓮、咖啡、山茶等,這些森林副產品經監測後不影響原生林,還有助於水土保持功能,期望能提昇林農經濟收益,除了原生於山上的山茶之外,林試所與屏東科技大陳美惠老師團隊合作,也試將茶樹引種下山,在淺山荒廢的果園中開闢山茶試種區,企圖找出適合淺山種植的山茶品系,解決上山採茶人力及安全問題,未來還會在另一區是以維護”母本”為主,以類似基因庫為概念進行採穗之用。 

茶怕鬼,要有伴

台灣山茶因長期野生在山林裡,主要都是以種子繁殖,其優勢是主根可伸入底土,抗旱、抗寒及適應力強,但茶樹是異交作物,遺傳物質非常複雜,不易於管理。林試所六龜研究中心為未來山茶有助在地經濟發展的可能性,開始建立山茶品系工作,觀察各種苗在不同環境條件下的栽植狀況,試著透過品系過瀘找出好品種,改善品種雜亂所導致的各種差異,茶農也可依自己的茶園環境選擇適合的山茶。

採訪這天,跟著林文智走入荒棄的金煌芒果園,芒果樹下種著排列編號的山茶樹苗,三分地中每一小區都種著三棵苗,引起我們的好奇,林文智笑著解釋 :「茶樹生長慢,需花時間好好顧養,一區種三棵有助於降低風險,而且當地人也流傳”茶怕鬼,要有伴”的種茶習慣…」

人與茶平衡在山林之中,台灣原生山茶和後來移入的茶葉品種最大的差別就在生根於在地生活之中,陪伴了高雄山區人們這麼久的一杯茶,有茶香,更有人情滋味,所以很甜。

本文引自高雄市政府農業局<旬味高雄>月刊第34期

延伸閱讀

旬味電子書櫃線上閱讀
http://agri.kcg.gov.tw/?pn=ebook_more
免費索取點 (1/30陸續抵達)
https://goo.gl/S5y5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