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冬乾旱農作受害!七成荔枝開花受損,荔枝椿象危害加劇,農委會啟動補助

乾旱影響山坡地作物,受害田可向農政相關單位申請補助!去年11月以來降雨不足,旱象情形頻傳,中南部農作物包含高接梨、李子、桃子、梅子、枇杷、荔枝以及茶樹等作物受影響。農委會今(26)日召開記者會,對於目前乾旱影響作物的情形以及相應作為做出說明,包含了「天然災害補助」、「水管路灌溉設施補助」、「田間技術管理輔導」三大措施,農民可申請現金補助或是設備升級的補助。

旱象因應措施:水管路灌溉設施補助_農委會提供

今年暖冬,降雨量大幅下降

農委會主任秘書張致盛表示,自去年(107年)以來因降雨不足的關係,影響中南部農作產區。尤其是山坡地上的果樹類作物,因為缺乏灌溉設施、水源不充足、土壤結構等,比起平地能夠取用水庫的農田來說,受到乾旱的影響更大。

針對降雨情況,氣象風險公司博士賈新興表示,今年不但是溫度熱的暖冬,降雨量也明顯減少,以台北來說,只下了平均值的一半,台中的話更是不到平均兩成。而就預測趨勢來看,四月開始雨量有機會提升,不過距離「最佳雨量」還有一段差距,他表示「短時間來看,一點樂觀的理由都沒有。」

氣象風險公司博士賈新興(攝影/段雅馨)

已發生旱災地區可申請災害救助

張致盛表示,今(26)日成立了旱災應變小組,並於早上進行了第一次會議,和農糧署、各農業試驗改良場所擬定應變機制。他解釋,若是已經發生旱災的地區,農友向各縣(市)政府、試驗場所、產業主管機關及公所申請「天然災害救助」,勘災小組會至田間進行勘查,確認是因為乾旱而受影響的話,就會提供金額救助。

目前救助項目與金額分為四類。梨、枇杷、新品種荔枝(玉荷包荔枝、糯米荔枝、玫瑰紅荔枝等),救助金額為每公頃九萬元;桃,每公頃七萬五千元;黑葉荔枝、梅、李、高接梨穗,每公頃六萬元;茶葉,每公頃五萬元。目前苗栗高接梨、雲林枇杷地區,已經進行勘察作業。

「水管路灌溉設施補助」則是針對滴灌、噴灌、穿孔管、蓄水池以及抽水機等相關設備的補助。農田水利處處長謝勝信補充,目前國內申請為灌區的農田大約五成,且大多是平地水稻田,而在山坡地上種植的作物,大部分的水源都來自自然雨水或野溪,再加上沒有灌溉相關設備,這些地區就比較容易受到乾旱影響。張致盛表示,農民可就近向農田水利會申請設施補助,補助比例上限為49%,最高每公頃補助25萬元。

旱象因應措施:天然災害救助_農委會提供

盡量保持土壤水份,適當修枝補充葉面液肥

針對「田間技術管理輔導」,各農試所改良場,也針對不同作物提出相應建議。茶改場場長李紅曦建議,茶農盡量把雜草、葉子留在田間敷蓋,避免陽光直曬,保留土壤水分;再來,依照乾旱程度做適度的修剪,不要讓太多枝葉競爭水分;缺水會造成作物抵抗力下降,所以也要特別留意病蟲害。

苗栗農業改良場場長呂秀英也表示,針對梨、李、桃、梅、枇杷,建議農友需避免土壤裸露、修剪不必要枝條、加強病蟲害防治。另外,因為缺水土壤吸收養分不易,也建議也建議用「葉面施肥」取代土壤與根部施肥。

七成荔枝開花受損,荔枝椿象蟲害加劇

高雄農業改良場場長戴順發表示,因為暖冬又乾旱,荔枝今年開花率普遍不好,以玉荷包為例,開花率大概二到三成而已。受影響的荔枝目前估算為六千多公頃,佔了國內產區的六到七成。另外,天氣乾熱,荔枝椿象的病蟲害情形也加劇,這也是荔枝面臨的一大考驗。而針對防治荔枝椿象,在農藥噴灑的補助,從原本每公頃500元,提高至每公頃2000元。

高雄改良場場長戴順發_段雅馨攝

枇杷缺水影響授粉、果實變小

高接梨和枇杷為目前確定受旱象影響作物,對此,位於台中新社的山豬枇杷負責人詹貴溶表示枇杷確實有受影響。她表示,乾旱會影響空氣中的濕度,花蕊必須要維持一定的濕潤,才能成功地讓花粉在上面授粉,授粉狀況糟也就代表著開花、結果率下降。「或是,結了果,但是果實變得比較小。」她透露最近缺水乾燥的情形,確實大大影響枇杷的生長。

她進一步說明,通常都是靠山林降雨的水來維持果樹水分,近期降雨量少,只能到新社的白冷圳接水回來灌溉果樹。而對於農委會希望擴大國內作物灌區,將許多山坡地作物納入水利灌溉系統,她表示,雖然目前尚未接獲旱象相關補助辦法和輔導,但若是政府真能有所作為、幫助到農民,也一定樂見其成。

高接梨農建議政府補助山坡地灌溉設備

東勢高接梨果農表示,今年暖冬的氣候,對於高接梨的接枝是好的,但乾旱卻影響了高接梨的後續成長。他解釋,從接枝下去到開花這將近一個月的時間,需要溫暖的氣候讓果樹活化、成長。雖然溫度方面條件具備,但營養運輸需要透過水分,缺水的情形,就會使得梨子的大小受到影響。而面對乾旱,他也建議,政府補助山坡地作物灌溉相關設備會是比較治本的作法,像是設置大型儲水槽於坡地果田,方便農民取用,也能在缺水時節調節用水。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