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東京國際食品展」(Foodex Japan)昨(5)日在日本千葉盛大開幕,是亞洲地區最具規模的專業食品展,平均每年吸引超過七萬人次進場參觀,與德國ANUGA、法國SIAL國際食品展並列世界三大食品展。在「台灣農產館」開幕儀式上,外貿協會、經濟部、農糧署以及雲林、桃園、台南、屏東和高雄等各地方政府代表也親臨現場致詞。
面對每年國際食品賣家與買家的必爭之地,今年更如同2020年東京奧運食材供應商的前哨戰,台灣特別成立「東奧專區」,展示符合「全球良好農業規範」認證的高品質台灣農產品,包括胡蘿蔔、美生菜、鳳梨、香蕉、芒果等鮮果,以及去年初嚐日本市場水溫就獲得好評的蜜棗及冷凍釋迦,希望能為台灣搶奪東奧供應商門票,也期望將台灣推向世界舞台,讓更多國際消費者品嚐台灣農產品的美味。
台灣107年出口日本農產品總值為9億2248萬9千美元(約281億3591萬4千台幣),較前年大幅上揚6%,佔整體出口總值16.9%。細項分析如下:
東京國際食品展吸引全球買家,農委會組隊展現台灣實力
「東京國際食品展」聚集了日本當地食品通路批發、餐飲服務、製造商和零售業者,也吸引世界各地的賣家與買家前往朝聖,是各國食品業者展現農產實力的重要平台。農委會副主委陳添壽表示,有別於過去補助各地縣市政府和業者參展的方式,今年農委會特別組成「台灣農產館」參加,「如同國家隊一般!」加強整體行銷力道,除了要向日本和國際買家介紹台灣農產品的好品質、拓展台灣農產品外銷市場以外,也希望躋身成為2020東京奧運農產食材的供應廠商名單。
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表示,一年一度的「東京國際食品展」迄今舉辦過44屆,「台灣從未缺席過,算是最元老的參與者,」且今年台灣團隊盛況空前,無論是參展面積還是廠商人數,都是歷年之最,強調台灣對日本和國際市場的重視。
駐日代表大使謝長廷也指出,73%的日本民眾是透過電視節目認識台灣,未來計畫收集台灣各縣市的農產品介紹和觀光旅遊影片,嘗試在日本電視頻道播出,增進更多日本消費者對台灣產品的好奇並增進購買意願,幫台灣爭取更多的農產品宣傳管道。
搶攻「2020東京奧運食材供應專區」
「台灣農產館」以「新鮮、信賴、美味」為主軸,規劃「2020東京奧運食材供應專區」以及「產業推廣區」兩大展區,「主題是要傳遞讓讓消費者吃到安心又美味食材的信念,增加日本對台灣農產採購的信賴。」農委會國際處副處長林家榮解釋,這次展出的產品取得多項國內外認證標章,例如Global G.A.P.、HACCP、ISO、TAP、CAS、ASC等。
「2020東京奧運食材供應專區」是因應2020年將主辦第32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日本政府要求,規定供餐食材皆需符合「全球良好農業規範(Global G.A.P.)」,或是通過東京奧運組織委員會審認的驗證制度,因此參展的九家業者皆已取得「全球良好農業規範」驗證。品項包括胡蘿蔔、青花菜、甘藍、美生菜、紅龍果、鳳梨、香蕉、芒果、百香果、毛豆等各項蔬果,以及去年初嚐日本市場水溫就獲得好評的蜜棗及冷凍釋迦。
農糧署協商日方,爭取國內1.7萬產銷履歷農田具東奧食材供應資格
農糧署署長胡忠一表示,「東京國際食品展」是增加台灣農產品曝光機會、作為前進日本市場的指標性舞台,去年農糧署啟動專案輔導,開辦訓練課程以及提高驗證費補助,首波輔導了國內九家業者通過Global G.A.P.驗證,預計年底可讓合格廠商數量提升至30家。
此外,農糧署也將我國產銷履歷驗證制度送請日方審認,希望讓國內1.7萬公頃的產銷履歷農田都能順利符合東奧食材供應資格。
「產業推廣區」則是展出15家符合「優良安全農產品形象」的農產、水產和畜產品,包括冷凍毛豆、芒果、冷凍水產品、烏魚子等重要輸日品項,以及果乾、胡蘿蔔汁、燒賣、香腸、叉燒包等各式各樣農產加工調理食品。
蜜棗、釋迦爭取銷日,蔬菜準備銷售國際
面對這個世界必爭的食品供應一級戰區,農糧署主秘陳啓榮表示,台灣積極打開銷日農產品項,蜜棗和釋迦都是「後天努力」的最佳代表。他解釋,由於台灣是東方果實蠅疫區,因此蜜棗過去始終無法外銷日本,直到去(2018)年克服檢疫以及貨源穩定後,才終於讓「高雄12號」進軍日本。
而釋迦則是因為不耐儲藏,運輸過程容易碰撞、影響品質,過去也只適合銷售至鄰近的東南亞國家,去年成功突破冷鏈技術,讓冷凍再解凍的釋迦仍能維持鮮食般口感,同時克服日本檢疫關卡,才讓外銷品質得以提升,去年順利出口至日本和加拿大。
此外,「像原本毛豆、美生菜等輸日很強的品項,這次我們也把它升格為Global G.A.P.的水準,不只作為東奧(食材)供應,也是作為能行銷到世界各地、與國際接軌的準備。」陳啓榮強調。
107年台灣蔬果銷日共9191萬9千美元(約28億352萬9千台幣),為近五年蔬果外銷表現最為強勁的一年,較前年大幅上揚49%,其中蔬菜銷量大幅上升,水果在前幾年下降趨勢中首度反彈:
毛豆成功外銷,冷凍菜豆準備試水溫
「2019東京國際食品展」於5日至8日登場,我國業者除了展示台灣農產品以外,也會舉辦貿易商洽談會,邀請日本採購商和台灣業者面對面交流,生產者可直接向對方介紹產品,提高日本對台灣農產的認識。而後續幾日台灣團也將組隊拜訪當地通路,以及參加7日的第28屆日台冷凍農產品貿易懇談會議。
高雄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周國隆表示,透過毛豆外銷的成功經驗,今年也有計劃生產冷凍菜豆(敏豆)銷日,開發新的冷凍蔬菜外銷品項,「(雖然)目前菜豆只是準備期,還無法大量銷日,包括田間機械化採收技術及訂單都需突破,但可以先去了解日本客戶意願及想法。」
日本為我國農產品出口第二大國,107年大幅成長
依據農委會統計,去(2018)年台灣食品的總出口額為54億美元,出口國以中國大陸為首,其次為日本和美國。日本為我國農產品出口第二大國,去年銷日金額達9.22億美元,較2017年成長6%,顯見日本對我國市場的重要性。
林家榮表示,台灣農產品品質優良,雖然我國多為小農經營、生產成本較高,「但只要提升品質就能創造出價值,毛豆就是最好的例子,雖然售價較高,但品質好又美味,日本消費者一樣很喜歡。」他認為日本市場重視的是質感和口碑,台灣農產品無需搶攻低價市場,「顧好品質比較重要。」此外,他也強調生鮮品和加工品都要並行推廣,才能為台灣農產品鋪設更寬廣的外銷之路。
註:107年我國出口至日本農產品比例圖中,「其他農耕產品」細項為:紡織用的植物纖維、病媒防治用的微生物產品、可溶解或已烘製的澱粉、飼料用澱粉、樹脂用的物質、精油濃縮液、未含酒精的飲料、礦泉水、錠劑、膠囊狀的食物製品、濃縮蛋白質及組織化蛋白質、供病患之特殊營養品、醬製品、固態或粉狀的湯類調製品、白麴、紅麴酵母、其他方式調製或保藏之花生、蜂蠟或鯨蠟、粗製甘油、棕梠葉、棕梠樹皮、椰子皮、植物穀粉、木棉、植物性絨毛、甘蔗、阿拉伯膠、金絲草、其他編結用植物用材料
延伸閱讀:
這張香蕉銷日大訂單,幾乎是五年銷日總量!農委會如何說服日方買單?
為什麼台灣毛豆外銷能屢創新高,10年產值翻倍?周國隆分析成功秘訣
2019農業政治貿易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