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售香菇三成從中國走私,偷渡洗產地,農藥、重金屬、毒素殘留疑慮高

台灣香菇品質好,營養價值高,是中菜廣泛使用的食材,但長期受非法進口、價格低廉的中國香菇威脅,產業估計每年違法輸台的中國香菇高達1千多公噸,是本土香菇產量的三分之一。尤其去(107)年暖冬、今年本土香菇產量僅往年一半,「但這樣還賣不太出去,因為中國香菇實在太便宜!」台灣菇類發展協會理事長陳宗明無奈表示。(如何分辨台灣與中國香菇差異,請點選這裡)

為打擊中國走私菇混充出售,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推動「市售乾香菇原產地標示查核計畫」,針對全國22個直轄市、縣(市)啟動查核行動。首次稽查於本月8日在台北市迪化街展開,鎖定南北貨業者販售的散裝、包裝乾香菇,抽查12件中就有5件疑似中國香菇,若經查屬實、將依法裁處,以維護消費者食用安全與台灣菇農權益。

海巡人員年年查獲中國走私香菇。(提供/海巡第五岸巡)

市場上1/3為中國走私菇!利用偷渡、洗產地流入台灣

我國對乾香菇採關稅配額管制進口,每年配額288公噸(配額內稅率25%),且只有1-3月、10-12月等兩期間開放進口,更明文禁止中國香菇輸入(註1),以保護台灣香菇產業。越南是我國第一大香菇進口國、佔了八成以上,其次為韓國和日本。

台灣香菇品質好、每年生產5千多噸,惟生產成本較高、產地價每公斤1,100元左右,日韓香菇進口後也走高價精品路線、售價甚至比國產菇更高,而中國走私香菇在市面卻只賣450-500元(每公斤),價差整整一倍,讓許多不肖業者不惜代價、冒險走私或利用第三地名義轉口輸入中國菇,冒充較高價的台日韓香菇、藉此賺取暴利。香菇市場亂象多年、始終遏止不了走私潮,嚴重衝擊我國香菇產業。

台灣菇類發展協會理事長陳宗明表示,去年暖冬、許多太空包只長一次菇,使得今(108)年國產香菇產量創新低、估計只有3千公噸,「但這樣還賣不太出去,有些大盤都殺價了,因為中國香菇實在太便宜!」產業估計,今年走私香菇仍有1千多噸,直逼國產產量的一半,已嚴重分食消費市場、也重創菇農生計。

越南「香菇奇蹟」恐有中國洗產地嫌疑

翻開進口統計資料,近十年越南都是我國第一大香菇進口國,且「花菇」(指傘頂在生長過程自然裂開、露出白色菌肉,如同花朵般的香菇)比例高。但根據曾前往越南觀摩當地香菇栽種形態的農試所植物病理組助理研究員呂昀陞描述,越南比台灣氣候更高溫多濕,要種出花菇並不容易。

且越南菇農習慣將採收的香菇串成一條吊掛在門口,採傳統方式乾燥,為當地特有的風乾型態,「越南的食物喜歡加魚露,甚至掛在戶外的香菇中都會混著魚露味,是其他地方所沒有的。」這些皆與目前進口到我國的越南花菇,差異甚大。

呂指出,越南在民國100年以前幾乎沒有出產香菇,但101年起竟大量出口香菇,讓越南的「香菇奇蹟」蒙上層層問號,也被外界質疑恐有為第三國洗產地的嫌疑。

海巡年年都在查:三節前後走私最嚴重

「台灣香菇一漲、中國走私的就變多!」,光是今年(截至十一月)就查獲五起重大中國香菇走私案件,包含關務署高雄關四月查獲貨櫃違法偷渡10多噸的乾香菇;九月份高雄地區一走私集團上演「偷天換日」劇情,利用廢棄衣物遮掩走私香菇行動,當場遭海巡署攔截19噸香菇。海巡署第五岸巡隊表示,自小三通開放後,兩岸貨物進出頻繁,不少業者看準二地菇價落差、趁機牟利,且手法推陳出新、讓查緝官防不勝防。

而在金門地區,海巡署第九岸巡隊隊長吳建冠表示,雖然從小三通管道入境我國者,可以攜帶少量中國農產品(註2),但有許多業者藉此遊說旅客攜帶中國香菇、再集體收購,轉賣獲利、已涉及走私之嫌。

海巡人員查獲埋藏在土堆中的中國走私香菇。(提供/海巡第九岸巡)

此外,明文雖禁止中國農產品以郵寄入台,岸巡人員仍屢屢查獲違法品。今年每月平均皆攔獲200-300公斤的違法農產品、其量甚至高於往年均值,「三大節慶前後最明顯,是走私乾貨的旺季,春節是因應送禮需求,端午節有包粽需求,中秋節的月餅餡料也會用到香菇。」吳建冠解釋。

儘管我國對香菇進口管制相對嚴格,採逐箱抽驗,但透過不法管道進來的中國香菇仍在市場到處流竄,農糧署負責統計各地查獲的走私香菇數量、並統一進行銷毀,作物生產組組長徐煇妃指出,今年(截至六月)已銷毀3萬2,184公斤。

走私菇危險!農藥、重金屬、毒素殘留疑慮

中國香菇充斥市場,亟需消費者謹慎分辨,否則就可能把有食安疑慮的中國菇通通吃下肚。呂昀陞和陳宗明都赴中國考察過,指出中國菇寮不僅傳統、簡陋,從生產到運輸管理都有問題。

呂說,有些菇寮是臨時設置的,「例如原本是種水稻,有一期不種了,就在田裡搭一個竹寮、裡面擺放太空包,就開始種菇。」太空包在使用前需經過高溫高壓滅菌才能開始接菇,但許多中國菇農便宜行事,把太空包放在大塑膠袋中,將鍋爐蒸汽灌進去、吹個六小時的熱氣就算消毒完了,滅菌若做得不徹底,後端保存就得添加化學物抑菌,種種行為讓香菇品質更添疑慮。

此外,中國官方核准菇農使用的農藥多達30幾種,最常見的是貝芬替,農藥使用頻率高、藥劑殘留(殺蟲劑、殺菌劑)污染嚴重,甚至能驗出重金屬鎘、汞殘留;而在台灣,菇農幾乎不用藥,唯一可用的合法農藥只有「腐絕」(為一種殺菌劑)。再加上中國、尤其河南地區,烘香菇時傾向選用成本較低的煤炭,燒煤炭容易產生二氧化硫,使得中國菇的二氧化硫殘留量較高,這跟台灣香菇作法也十分不同。

農試所助理研究員呂昀陞教導如何辨識國產菇:菌褶成黃色者(非褐色)、代表品質較好,為國產菇。(攝影/林珮君)

「保存處理也是關鍵,香菇如果沒有妥善保鮮、就可能潮解變質,產生毒素。」呂昀陞指出,保存方式不當、或是運送時間過久,都可能讓香菇受潮、產生霉變,也就是發霉了,增加麴菌感染(如黃麴毒素)的風險。甚至還有不肖商人會拿布擦掉香菇表面黴菌,讓裡頭的黴菌和毒素更可能被不知情的消費者吞下肚。

消費者保護處消保官王明德表示,啟動稽查市售香菇產品,主要是想提醒消費者務必睜大眼辨識,切勿買到有農藥、重金屬和毒素潛在風險的走私中國菇。

行政院啟動「乾香菇查緝行動」 打擊中國走私菇

台灣香菇受到低價中國香菇威脅,消費者認明國產貨源很重要。台灣菇類發展協會十多年前就註冊「台灣菇標章」以及推出「台灣菇專屬包裝袋」協助消費者辨識,唯有通過協會登記審核的菇農方能在產品貼上標章,協會也鼓勵菇農申請產銷履歷,加強國產香菇的分級包裝、建立自我品牌,才能跟外國香菇產品有所區隔。

同時,行政院推動「市售乾香菇原產地標示查核計畫」,由農委會、衛福部食藥署和消費者保護處會同辦理,本月起至17日止,全國22個直轄市、縣(市)將啟動聯合稽查行動。8日已先針對台北市南北貨業者販售的散裝、包裝乾香菇進行查核,本次行動一共查核5家、抽查12件,其中5件疑似中國香菇、已送至農委會「雜糧特作蔬菜協助鑑定小組」鑑定(註3),若違規標示產地不實,將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裁罰新台幣4萬元;另有一家未標示品名產地、則由衛生單位依法處辦,開罰業者3萬元。

農委會:將加強進口國產證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也宣示,未來將加強進口作物的產證管理,要從源頭防範中國禁止輸台的農產品,透過第三國家繞道來台,尤其是香菇、九孔、蛤蜊、蛤、紅豆、大蒜、高麗菜、青花菜、花生、紅茶、綠茶等11類共計31品項的農產品,未來都要附上出口國政府官方核發的原產地證明才准進口,以此保障國內生產者和消費者權益。

新菌種技術套組完成技轉  具耐熱、產量多優點

在遭逢走私菇低價競爭的外患之餘,台灣香菇也面臨嚴重「內憂」:產量不足,原因不外乎氣候暖化和菌種退化兩大因素。香菇適合生長的溫度在攝氏15-25度,溫度過高則香菇生長緩慢、甚至停止不長,而撐起全台香菇生產的唯兩家菌種場,因單一菌種過度繁殖、可能產生退化問題,衝擊國產香菇產量與品質。

日前農試所已技轉一套新菌種暨「香菇菌種生產事業化技術套組」給台中新社區農會成立的「蕈源生物科技公司」,未來透過健康菌種大量產製香菇太空包,農民可以直接購買太空包來種植。

農糧署作物生產組組長徐煇妃解釋,該套組導入液態接種技術,改變傳統固態菌種之缺點,又能自動化作業,且該新菌種具廣溫型特色,可適應12-28度的環境,甚至可耐熱攝氏36℃,加上產量較高,每包太空包可產200-300克,整整「高人一等」,可望緩解高溫障礙、打破過去香菇菌種單一化的問題,讓菇農有更多選擇、提升市場競爭力。

國產香菇品質好,但價格較高,長期受到走私中國香菇打壓。(提供/呂昀陞)

栽培重點:前期養菌的環境是關鍵

至於如何因應全球氣候暖化的問題,呂昀陞也指出,天氣一旦太熱、就會縮短香菇產期,所以菇農要學會調節栽種環境的溫度,且要從「養菌期」就開始把關,「養菌費時100-120天,出菇到採收只要10-14天,想要養好香菇,養菌期的管理更重要:前面養不好、後面怎麼出好菇?」養菌期頭一個月之溫度控制是關鍵,他建議先讓菌絲穩定走好再放回傳統菇寮,而後期出菇也可用水簾設備輔助,調節好溫度與濕度。

延伸閱讀:

(影片教學)如何分辨台灣/中國走私香菇?菇味很濃是好香菇嗎?

台灣香菇危機!菌種退化氣候暖化 韓國年投60億 台灣連車尾燈都追不上

註1:

我國尚未開放中國香菇進口,而根據〈試辦金門馬祖澎湖與大陸地區通航實施辦法〉第26條規定,旅客只能攜帶少量、自用中國農產品(單項不得逾1.2公斤,總量不得逾6公斤)進入台灣本島,超過規定份量者依法得沒入,並禁止以「郵包」方式寄送。

註2:

在歷年香菇進口統計的部分,105年起資料顯示有中國香菇進口。對此,農委會國際處解釋,這是由於105年起貿易統計制度的改變,當年增加自由貿易港區、海關保稅倉庫兩者統計資料,而這批貨隨後就出港了,強調並未開放中國香菇進口。

註3:

農委會於民國90年成立「雜糧蔬菜特作」等六個協助鑑定小組,協助相關查緝單位鑑定其產地。為提升產地鑑別的準確度,鑑定小組更開發「穩定同位素」及「微量元素」檢測等技術,並蒐集各國產地樣品及相關資料,建立完整之樣品資料庫,提供海關等查緝機關作為判別原產地的參考。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