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漁民拿起麥克風─四草的漁人故事

餐桌上的蚵仔煎、白灼草蝦很可口,但知道他們是怎麼養、如何抓嗎?搭一趟膠筏遊台江,資深的漁民兼解說員帶你實際體驗。

「小亞馬遜河」的綠色旅遊

台江國家公園境內的四草地區,在幾年前開始推出搭膠筏遊紅樹林的活動,其中最知名的景點,就是紅樹林的綠色隧道,身處其中,體驗「小亞馬遜河」的感受,是遊客到台江的重點行程之一。

而現在,除了綠色隧道,有了更多的選擇。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如果想要更深入體驗台江的傳統漁業文化,可以試試從四草大橋下大員港出發的搭膠筏遊台江行程。這趟行程中,除了紅樹林觀賞、濕地生態觀察及特定季節賞候鳥外,最有趣的莫過於漁業體驗的部分。牡蠣如何來?螃蟹怎麼抓?還有古早漁具「吊罾」的操作體驗,漁民出身的解說員(大部分現仍從事漁業)將帶領大家感受台江的漁業風情。

實際走訪一趟後,除了看到很大的草蝦、認識很多牡蠣養殖的相關知識外,我更好奇的是,身為一位專業漁民,如何能夠搖身一變,成為口若懸河的解說員?詳細了解後,才知道,解說工作,除了是面對沿海漁業衰退的一種轉型外,背後更有著對這片環境的關懷。

DSC_00401

浮棚式蚵架體驗:將20枝左右的竹子綁成一棚,棚下塞保麗龍浮於水上,於竹枝中綁上附有蚵苗的蚵串垂入水中養殖。每年農曆7~8月間是最適合進行殼串附著蚵苗的季節。約7個月就可收成,是比較符合經濟效益的養殖法。

古早漁具「吊罾」的另類體驗

保育意識的起頭

目前四草地區從事膠筏體驗的團體有2個,一個是大眾廟,另一是紅樹林保護協會。紅樹林保護協會在民國85年成立,當時大眾廟舉辦了「發現北汕尾」文化季,為了增加吸引力,便趕鴨子上架,派出口才較好的對遊客進行解說。有時,解說人力不足時,船長也要半推半就的臨時上場救火,就在這種以戰養戰,以實際生活經驗彌補技巧不足的不斷嘗試中,摸索出兼具趣味及環境意識的解說方式。

其實,協會成立初期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保護附近的紅樹林。協會的資深解說員李崑生說,早期大眾廟附近的紅樹林,可以發現許多一個手掌大,目前已少見的紅樹蜆。當時水道兩側布滿了蚵架,是環境最好的時候。但後來工業廢水造成水質變差,加上引進外來種似殼菜蛤附著,造成牡蠣成長變慢甚至死亡,原本在台江內海的牡蠣養殖慢慢的移至外海。

環境變化所造成的衝擊,漁民感受最深刻,部分社區人士開始體認到環境維護的迫切性,於是成立了紅樹林保護協會,希望能夠藉由紅樹林的保護,維護鹽水溪、四草內海及嘉南大圳的沿岸生態,除了蚵仔之外,紅樹林也提供螃蟹棲息,而螃蟹亦是四草地區的主要漁獲之一,因此,維持沿岸生態系的健康對四草居民來說十分重要。

漁業危機,轉型契機

李崑生說:「早期四草地區居民以捕撈鱸魚苗及鰻魚苗為主要收入來源,但河口及沿近海的漁業資源受到全球氣候改變及汙染的影響嚴重衰退,以鰻魚為例,幾年前四草地區漁民駕著小型漁筏,以雙叉網方式捕撈,一晚可以補到3,000〜4,000尾魚苗,但今年,一晚能夠有100尾就很不錯了。

養殖草蝦及虱目魚十幾年前亦曾為四草帶來龐大的經濟收益,但為了追求產量的增加,單位面積的養殖密度過高,造成池中飼料及排泄物無法透過自然循環來平衡,只好使用藥物來控制。長期下來,造成魚塭的底土遭到汙染,養殖的魚蝦更容易得病。除此之外,由於四草地區靠海,養殖用的是鹽度比較高的水,造成魚隻生長慢,成本提高。

在養殖不易的情況下,目前四草地區僅剩4〜5戶從事養殖,其他的人多半兼營其他事業。四草原本是台南地區僅有的鹹水養殖區,但現今大部分的魚塭已閒置不再利用。長年關心四草發展的台南大學退休教授吳新華說:「這是困境,但也是恢復地力的方法。魚塭閒置的過程當中,它就會長出雜草、水草,讓植物與土壤產生交換,產生自然環境生態的改變。這個改變會引來很多的野鳥、野生動物,利用這些野生動物來發展生態旅遊觀光,是很好的轉型契機。」

DSC_0057

利用簡易槓桿原理將水中魚蝦撈起的『吊罾』(台語:占仔)。目前已少用,但有用在養殖池的改良版小型占仔。用法是這樣:放一些飼料在網上,投入池中,6090分鐘後看飼料剩餘量,便可估算池中魚蝦的數量。

DSC_00442

由紅樹林保護協會自行搭建的賞鳥亭,春冬季時,可由此眺望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中過境的水鳥如黑腹濱鷸、東方環頸鴴等。運氣好時還可能看見黑面琵鷺。

從漁業轉型觀光,並非一蹴可及。尤其面對長年以捕撈為生的漁民,觀念的轉變相當不易。保護紅樹林、發展生態觀光,是紅樹林協會一步步與社區居民溝通後凝聚出的共識。

「一開始說要保護紅樹林,大家都抱著觀望的態度,甚至,為了紅樹林淺灘區的魚塭處置、挖砂工程等問題,鬧的彼此不愉快。但是後來遊客慢慢進入,大家發現紅樹林觀光具有前景的時候,便慢慢靠過來。」協會總幹事,亦是台江國家公園的催生者-李進添說。

漁村再現,青年再現?

生態旅遊的發展,也帶動漁村文化的再現。但是目前膠筏生態旅遊的解說員,卻出現傳承的問題,「早期的解說員都是由漁民轉任,後來台南市政府訓練一批文史解說員,也投入膠筏生態解說的工作。但是目前解說員都是中年以上,年輕人還是在工業區工作比較多。」

「一方面因為年輕人沒有見證整個環境演變的細節,對土地的感受並不是那麼強烈。」

另外,目前的「漁筏兼營娛樂漁業」不適用於四草發展的膠筏觀光,而紅樹林保護協會大力推動的「娛樂管筏管理辦法」目前正由台南市政府審議當中。管筏管理法制化之後,對台江生態旅遊之發展將具正面效益。

在訪談的結尾,旁邊突然出現一隻有著紫紅色大螯的紫地蟹,人稱螃蟹王子的李崑生一個箭步單手便把螃蟹抓住,開始娓娓道來四草螃蟹的種類、棲息環境、如何從大螯形狀判斷螃蟹的攻擊性等等。話鋒一轉,他說,有些從教室裡訓練出來的解說員,雖然知識非常豐富,但有時會講出一些牛頭不對馬嘴的訊息,令當地人啼笑皆非。

「生動解說的不二法門,就是親自去觀察,從生活中去分享。我們小時候,就是玩這些泥灘上的螃蟹長大的,看久了也都認識了。現在的小孩已經很可憐,總不能讓他們以後放假了,只有建築廢棄物、破磚角可以玩吧!」

這是他熟悉的環境,也是待了一輩子的地方。他要用30年經歷的漁人故事,告訴大家如何讓下一代有蚵仔吃、有螃蟹抓。

(訪問結束,準備帶下一班船之前,他轉頭問我:剛剛的紫地蟹有沒有放回岸邊去?)

483390_341003132648569_1876318185_n1

紫地蟹-地蟹科,棲息於海岸林及紅樹林灌叢的蟹類。紫紅色的螯足為特徵,螯足指節及步足指節為黃色。

DSC_0078-0011

退潮時河面下降,河道中央的沙洲露出,流浪狗得以渡河在此覓食,傍晚時再回到河畔休息。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