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新竹自然農俱樂部-2020年農夫招募

#今日農業的風貌是從綠色革命開始描繪的
冷戰時為抵擋共產勢力的擴張,美國極力協助盟友從二戰後百廢待舉下重建,最首要的課題不是軍事,而是糧食,對飢民來說共產主義充滿了無限的想像空間。

綠色革命的核心是種子,一代雜交品種改良,用最速配的父本和母本,組成適合化肥栽培、方便機械化管理、具備特殊優勢的新品種。至於大量肥料種植及大面積栽培單一作物的病蟲害問題,就交給農藥來收拾。一代雜交雖然有優異的特性,但是其特徵在第二代會全部亂掉,因此農民如果要維持同樣品質(也就是收購條件),就必須繼續外購種苗、而放棄採種。一旦農民走進這條路,就註定要跟自製堆肥、自家留種的傳統農業分道揚鑣,再也回不去了。

而各個參與綠色革命的國家,政府也積極配合協助佃農取得土地、將零碎小農地重劃為方整大片農地(以配合灌溉系統與機械操作),鼓勵機械化管理、將農村多餘人力擠向工廠與城市,以利下一階段的工業化、都市化預作準備。

綠色革命是化約論的典型風格,簡單的說就是創造一個能夠完全掌握、可以不斷複製同樣結果的實驗室。相對於整體論,化約論試圖將整體切割為許多小單元,探索每個單元的機制,排除無法控制的變數,讓全球的農地都能夠獲得預期的成果。

但大自然是不受控制的,光是土壤裡的微生物生態就各個都不一樣。同樣的栽培方式在不同氣候型態的地方可能變成一場災難。可想而知,這樣的思維陷入了無限的迴圈,為解決問題創造了新的技術、但新的技術又產生了新的問題。農業化約論的終點必然是介質、設施、藥肥管理,因為這就是從實驗室的思維誕生,最後必然會回到實驗室。

最近幾年,農業研究單位相當熱衷於尋找耐極端氣候的品種,然而如果沒有跳脫化約論的框架,最後這些超級作物還是一樣會被馴化成無法獨立面對逆境的寵物。在整體論的世界觀裡,所有的植物早在人類察覺之前就開始適應極端氣候,而自家採種就是協助作物累積在地經驗的超前部署。

在進入加護病房之前,綠色革命創造了驚人的高產量,解救了許多國家的飢民,養活了更多的人,又埋下了新的問題。

#工業化不只是機械化而是一種產線思維
現代農業不只是農地上的耕作,還包含了理論研究、技術創新、商業化運用、技術指導、各種資材器械上下游產業、生產、加工、行銷、物流倉儲等等等。

在工業化農業之中,耕作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環節,這就是代工的模樣。

當農民成為代工者,就成為了田徑場上的選手,他要生存下去唯一的路就是擴大規模,而規模越大、就越依賴這個體系。真的不用指責老農為什麼要依賴農藥,站在外面的人永遠不知道泡在這鍋裡面是什麼感覺。

很多對自然農法的批評,是因為沒有看見這個系統有多龐大,而且這個龐大的系統還有納稅錢餵養。

政府為什麼不支持自然農法?

因為不確定性太多了,前文提到化約論給的就是保證,如果沒有龐大選民的支持,官員為何要冒這個險,而如果人民願意支持自然農法,根本就不需要政府來攪局了啊。

而我們必須要注意到的是,有機農業其實也慢慢走向工業化思維。就講個簡單的例子,如果工業體系無法運作,那許多有機農場的堆肥原料大概就要開天窗了吧。

工業化不是問題,每個人去做自己擅長的部分再一起合作這是很好的方法。有問題的是,在我們還沒確認應該工業化到什麼程度之前,他已經爆衝到地球的邊界了。

#全球化的反撲
農業大規模生產的結果,就是本地無法消化,於是外銷成為唯一出路。但糧食是國家的命脈,除了貿易導向的城市國家之外,任何腦袋清楚的政府都知道要確保糧食自給,要保護本土農業,進口糧食會對農民造成傷害,最後會危及國家安全。因此,要把糧食賣給別人需要一些手段,糧食一直是自由貿易談判裡面最血腥的戰役。

台灣進入工業化之後,大量工業產品輸往美國賺了很多錢,平衡貿易逆差就成為美國要求台灣開放農產品市場的最佳籌碼。但台灣人再怎麼努力,也消化不了多少進口食物,於是政府開始大力扶持養殖業,並用黃豆玉米作為飼料,這樣就可以加倍消化進口食物。台灣肉奶蛋的自給率都超高,但飼料自給率卻是低到貼地。

在政府大力支持、學校積極推廣下,短短幾十年間,全球化徹底改變了我們的飲食內容與文化,麥類食品、肉食、多油、各式各樣玉米加工食品以及不分季節全年供應的蔬菜水果。

糧食大量、長途、長時間的倉儲運輸,也造成了蟲、鼠、微生物等問題,於是大量用藥便成為必要之惡。雖然照射放射線取代用藥宣稱對人體無害,但政府有規定照射放射線的食品必須標示,不知道有誰看過?

全球化讓外包轉嫁的線在地圖上拉得密密麻麻,我們一直理所當然地認為這是時代的進步。但如果這不是進步,而是把登山背包裡的裝備一一丟光後的輕鬆,那當下雨天黑的時候我們可就慘了。

#種子肥料農藥是一體的
現代農業以此為核心,發展出工業化、全球化的龐大架構,大到不能倒,一旦倒了勢必是全球性的災難。

然而不幸的是,在過去十幾年過度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驅動下,盲目降低成本成為顯學,而中國則成了各國外包轉嫁的主要對象、世界的工廠。很多國家以為只要守住關鍵技術就好,卻沒料到這次疫情發生時連醫用口罩都拿不出來。全球化就像是一支商業登山團聘僱了一位孔武有力又便宜的挑夫,各國把不想背的重裝都丟給挑夫,背著小背包就開開心心上山了。卻不知道這個挑夫素行不良,屢次拋棄隊伍變賣裝備,而這次登山隊在突來的暴風雨中求助挑夫,挑夫竟就地喊價賣起裝備!

隨著中國經濟成長,他吸納了國際市場上大量的糧食,是促成過去糧價不斷上漲的原因之一。為避免美國掐住糧食供應,中國和巴西合作開發雨林種植大豆運回中國,在他們眼裡那是世界上最後一塊完整的農地。

這次疫情讓某些地方交通運輸系統停擺,阻礙了糧食運送,讓許多國家繃緊神經,部分國家還暫停糧食出口。而台灣因為農民傳聞原料進口恐因疫情受阻囤積肥料,而讓購買肥料也開始實施實名制。工業化、全球化糧食生產體系就像是一條長長的鎖鏈,這條鎖鏈的強度取決於最脆弱的那個環節,而我們甚至還不確定到底會從哪裡斷掉。對高度仰賴進口食物的台灣來說,這可能已是燃眉之急。

#新的革命
化約論、工業化、全球化並不是完全不好,問題在於界線。化約論是理解因果關係的利器,但是大自然是眾多因果層層疊疊的渾沌,我們需要更多時間去理解爬梳,而不是撿到一把槍就想要轟爛什麼。工業化讓人得以擺脫勞動的束縛而去發展自己最強的優勢,但是盲目降低成本反而讓劣幣驅逐良幣,而讓市場充斥爛工藝與謊言。全球化讓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能夠進行整體意識交流融合,但要把生存命脈交給別人之前還是要先三思,畢竟我們還沒進化為純粹的意識,我們還是有肉身、有愛恨情仇。

綠色革命不只是技術的改革,更是意識形態的變革,讓農業脫離自然,成為殖民地球的戰爭(雖無此意、但卻造成這個結果)。很多人說人類是地球的病毒、癌細胞,但我並不這麼認為,我們只是還沒理解科技兩面刃的威力,不斷互相傷害卻不明因果。因為這個意識形態就是當前人類文明的主流,我們身在其中卻不覺其異。

如果只是資材的改變(用天然取代化學),或是制度的調整(友善農耕對地補貼),雖然不能說沒有意義,但一樣無法扭轉局勢,因為要解決綠色革命帶來的問題,需要的是另一場革命。

#另一條路
自家採種、無農藥、無肥料的意識形態和慣行農法是互不相容的,這不只是資材的差異,更是整個世界觀的翻轉。當我們從整體論的觀點來思考農業以及人類要如何在地球上永續生存下去,才能理解我們在農業中應該扮演的角色。雙無栽培不是懶人農法,我們要做很多事情,但我們不是率領百萬作物的將軍,而是協助作物去面對世界挑戰的教練。

社區支持型農業是對應全球化的思維,這個故意裝熟的名詞可能會讓人感到距離,換個概念來說,其實就是合作。當我們理解現代化農業的困境,又不想在危機來臨時坐以待斃,那我們就應該將生產糧食視為自己的責任,思考要如何跟生產者分工。為了合作,距離和關係是首要的考量。在分工上,前面提到工業化農業的眾多分工項目,對很多小農來說幾乎都是一手包辦,而累得要死要活還吃力不討好,那消費者最好可以協助分攤行銷配送的這一部分,更理想的方式就是共同購買。我是認為不論什麼農法,只要是本土農業都可以幫忙,但重點是可以信賴、名實相符。

在這兩個原則之間,盡力提高工業化的生產效率,我覺得是科技合宜運用的界線。

這是一場革命,我們要招募反抗軍,歡迎想要務農的人跟我們聯繫:

武龍 ap323301@gmail.com
小雨 nf.club.hc@gmail.com

by 新竹自然農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