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文)美豬來襲,但美國不只萊克多巴胺殘留容許量高於我國標準,常規的篩檢門檻也相當寬鬆,可能讓許多超過台灣標準的豬肉成為漏網之魚,挑戰食安把關的能力。
美國核准四百多種動物用藥,日常監測只有一百多種
挑戰還不僅止於此,美國核准了四百多種動物用藥,很多不是用來治病,而是促進生長、提高飼料的生產效用,或是預防動物消化不良的抗生素。有些藥物是長期服用,甚至沒有規範在屠宰前必須停藥的期限,但美國農業部的食品安全稽查服務(以下簡稱FSIS)常規檢查項目只有一百多種。也就是說,還有數百種的藥劑逃過了常規的檢驗,其中包括幾款常見、畜養過程中長期使用的藥劑。
密西根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系於2016年檢驗15份在食品店、餐廳購買的肉品、雞蛋,發現每個樣本都有動物用藥殘留,其中有六個樣本更有超過九種的藥物殘留。此外,每個樣本都驗出了氯吡啶(Clopidol),但這個雞、豬、牛、羊經常使用的抗寄生蟲藥劑卻不在FSIS定期抽驗的項目中。
即使在美國政府的儀器下,每份肉品都符合殘留值標準,但「食補兼藥補」卻是不爭的事實。負責這項初步調查的班卡(Wendy Lockwood Banka)表示,「這次的樣本數不多,但如果我們擴大研究的規模,將會發現美國的食物鏈中,吃肉、吃蛋也吃進了多重的藥物殘留。」
美國公民團體「食物安全中心」(Center for Food Safety)的律師托爾波特也指出,由於負責監測的FSIS最低偵測值過於寬鬆,或是一些常用藥劑根本沒被列入檢測項目,「即使在檢驗報告中呈現的是沒有殘留,但實際上,這些肉、蛋是有多重殘留。」
FDA收到豬農抱怨,對萊克多巴胺的藥廠發出警告
依照美國動物用藥規範,一項藥劑若在上市後,有新證據指出該藥的安全問題,FDA有權撤銷許可證。托爾波特再次強調,「所以在重新評估藥物的風險時,精確的藥物殘留資訊非常重要。」沒有持續性、有系統累積的資料,沒數據就沒證據,難以讓有疑慮的藥品下市。
其實,含有萊克多巴胺的培林在1998年上市後,不少豬農投訴豬隻出了問題。根據FDA的紀錄,有人抱怨「豬仔都倒下了,而且在抽搐」、更多人指出「豬的後腿非常緊繃」、「豬變得僵硬」或是「豬仔非常激動」,更有人哀嘆「豬死了」。
FDA在2002年寫了一封長達14頁的信件給生產萊克多巴胺的藥廠愛蘭可(Elanco),描述豬農的抱怨之外,也羅列在三次稽查中,愛蘭可提供的實驗數據雜亂、不完整,試驗項目與數據不吻合,有的甚至不符合最佳實驗室實作規範(GLPs)。
歐盟早在1990年代禁用瘦肉精,但面對美國頻頻叩關,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2009年發布的科學評估報告指出,萊克多巴胺原本要用於治療人類氣喘,因此上市前所做的西藥試驗不適合用來推估成為動物用藥後的食安容許值標準。
更重要的,愛蘭可在人體試驗時,沒有採取藥物測試要求的「雙盲試驗」,受試者也缺少代表性,無法反映對一些體弱者的影響。萊克多巴胺只針對六名平均年齡23.5歲的年輕、健康男性進行臨床試驗,但仍有一名受試者在施用劑量達40mg時,因為心臟不適退出。
愛蘭可並未回覆《上下游》記者是否針對心血管疾病患者,進一步測試萊克多巴胺對人體的影響。不過,培林的包裝上警告,患有心血管疾病者應該避免操作施用。
美國食品大廠紛紛轉向有機,推出無萊克多巴胺豬肉
萊克多巴胺只是現代畜牧業用藥的滄海一粟,用藥過於頻繁,不只危及牲畜的健康,進入人類的食物鏈,也養出了具有多重抗藥性的超級細菌。
2009年,芳華正盛的舞蹈老師史蜜絲(Stephanie Smith)吃下漢堡後,腹瀉多日,最後血便、腎臟受損;由於痙攣太嚴重,醫生不得不讓她昏迷九個星期。等她醒來,下半身已經癱瘓。政府的調查發現,是漢堡肉讓史蜜絲賠上了健康。會產生「志賀氏毒素」(Shiga Toxins)的O157:H7型大腸桿菌經常存活在牛隻的消化道裡,不只污染了牛肉,就連蘿蔓生菜也有殘留,美國去年再度爆發疫情。
一連串驚悚的食安醜聞後,越來越多消費者期待「少即是多」,少一點藥劑殘留,多一點天然的養分。一些大廠嗅到有機食品的商機,2015年,加工肉大廠荷美爾(Hormel)以7.75億美金買下有機肉公司蘋果門農場(Applegate Farms),另一家大廠普度(Perdue)也收購了有機養殖的先鋒尼曼牧場(Niman Ranch)。
生產有機肉品的「嫩草農場」(Tendergrass Farms)也在同一年度取得農業部許可,在培根等豬肉製品上標示,「從未使用萊克多巴胺與抗生素」。
美豬只是小菜一碟,美國想成為台灣餐桌的主人
當歐盟、中國、泰國、俄國等全球一百多個國家拒絕萊克多巴胺,美國消費者的疑慮也越來越深,美國全國養豬公會的孟羅堅持捍衛「豬農使用安全產品的權利」,對於美豬即將「登台」,他也大力讚揚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和農業部「拆除了美國豬肉出口的障礙」,並指出國際食品法典(Codex Alimentarius)已經制定萊克多巴胺的殘留容許量。
然而,這個國際標準仍充滿爭議。2012年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在羅馬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開會時,各方對萊克多巴胺僵持不下,最後美國打破共識決的慣例,強力操作投票,並非已經達成科學共識。
最終以69票贊成、67票反對的些微差距通過萊克多巴胺容許量後,聯合國糧農組織發言人馬修茲(Christopher Matthews)當時告訴記者,因為是秘密投票無法得知哪些國家反對,不過,歐盟、中國、挪威、瑞士、俄羅斯、克羅埃西亞、土耳其、埃及、伊朗、肯亞和辛巴威等國,隨即發表聲明,反對這項決議。
儘管美國持續施壓各國服從「國際標準」,但最後仍接受,美國出口到中國與歐盟的肉品不含萊克多巴胺的要求。位在東南亞的泰國,至今也還挺住壓力,尚未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的豬肉進口。
美豬只是美國打開台灣市場的敲門磚,美國貿易代表署在點名萊克多巴胺是非關稅貿易障礙時,也譴責了台灣校園營養午餐使用非基改食品的規範。在洽談跨大西洋的自由貿易協定時,包括美國全國養豬公會在內的遊說團體,一再施壓歐盟必須取消「不科學」、「阻礙創新」的風險規範,包括對食安的保障,以及對基改技術的管理。
美國的意圖在於撤除貿易障礙,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Joseph Stiglitz)說,「所謂的障礙,就是對健康、環境、人民安全、消費者和勞動的保障。最後是犧牲人民,確保了跨國企業的利益。」
美豬只是小菜一碟,還有許多大菜等著上桌,台灣政府若無力抵擋美國壓力、捍衛在地農產與食物,美國將成為台灣餐桌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