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神農出爐總統親自頒獎,籲國人感謝農民,有機友善耕作亮眼有成

農委會27日舉辦第32屆全國十大神農及模範農民頒獎典禮,總統蔡英文及行政院長蘇貞昌特別蒞臨,肯定所有得獎農民對農業的努力。本次十大神農中有4位農民皆為有機栽培,12位模範農民中亦有2位採有機、友善耕種。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現場表示,台灣目前有機、友善耕種的面積占比已是亞洲第一,目標是2024年讓有機、友善種植面積達2萬1000公頃。

第32屆全國十大神農及模範農民頒獎典禮(攝影/林怡均)

總統首次蒞臨神農獎典禮,鼓勵國人春節多買農產品

神農獎兩年頒發一次,堪稱台灣農業界的奧斯卡獎。台灣1983年開始辦理神農獎,每年選出10位優秀農民表揚,需經過鄉(鎮、市、區)、縣(市)政府以及全國等三級評選,由委員評審選出前10名為神農得主,未獲十大神農者,則頒為模範農民。

本次22位得獎農民,以改變栽培及養殖方式,並永續經營農漁業、取得標章驗證及加工產品作為產業升級的基礎,部分農民導入企業化經營模式及科技發展智慧農業。得獎農民都不藏私,熱心協助其他農民精進技術及解決問題。

這屆頒獎典禮首度有國家元首出席,總統蔡英文一一點名感謝在場農民,並鼓勵國人春節伴手禮多選購台灣優質農產品。蔡英文表示,台灣農業的技術研發會帶動產業升級,在場的神農及模範農民是最佳典範,技術的創新與經驗的傳承會讓更多農民受益。

行政院長蘇貞昌也對在場得獎農民致敬,並表示,農民為國人生產柴米油鹽,照顧農民等於是在照顧自己的生活,國人要感謝農民。

斜槓有機茶農,不只自己好,還要家鄉好

今年十大神農中有4位是有機農民,分別是種植蔬菜的吳成富、薑黃農民謝瑞裕、稻農黃治鴻以及二代茶農陳弘儒。

來自台東的青農陳弘儒38歲,今年是他回家的十年,種植1.5公頃的有機茶園以及6公頃的無毒茶園,對所經營「東傑茶園」得詮釋及期許是:「要成為東台灣最傑出的茶園。」

青農陳弘儒(左)與父親從總統蔡英文手中接下殊榮(攝影/林怡均)

陳弘儒曾在國外打工換宿,看到國外農場兼顧有機及生產的經營方式,因此決定將家中茶園往有機的方向邁進,產品是台東極具特色的「紅烏龍」,以因應進口茶的競爭。

陳弘儒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台東青農聯誼會會長」。他表示,務農不是自己好就好,台東在地有許多青農,他會串連大家做加工品的合作,例如將火龍果及木鱉果與茶結合,「加工品的保存時間比生鮮農產品更長,利潤也更好。」

不只務農,陳弘儒也是美農社區總幹事,努力協助當地其他咖啡農、釋迦農改為有機種植,希望美農社區能成為有機村。此外,他還媒合當地新住民投入農業工作,提供就業機會,也可紓緩農業缺工問題。

最年長模範農民做有機長跑30年,秘訣是加工

除了十大神農,模範農民的表現也相當亮眼,現場年紀最大的農民要屬陳稼莊的經營人陳坤生。70歲的他仍活力十足,三十多年來經營有機果園,種有8公頃的桑椹及20公頃的百香果,還有紅心芭樂及有機米,除了不用農藥、化肥及除草劑,他還從來不用抑草蓆,只以人力、機械除草。

在場最年長的得獎農民陳坤生,經營有機果園三十多年,加工技術老道(攝影/林怡均)

陳坤生幼年時就見識到農民因農藥中毒,埋下種植有機的種子。他本在食品業工作,而後還養過雞,最後回家接管農田,因緣際會下喝到鄰居的桑椹汁,對味道十分驚艷,而開始種植桑椹。

陳坤生說,別人都說他是「傻子」,因為有機栽培不易,要耗費許多心力及資金,而他能永續經營的關鍵在於:加工。「我一開始種水果就決定不賣鮮果。」他看多了「果賤傷農」的產銷失衡狀況,而有機水果種植不易,銷路又少,要創造足夠的利潤就是要靠加工。

陳坤生的水果都會先以急速冷凍保存,「我在三十年前就這麼做,當時沒有業者能理解。」他以急速冷凍拉長保存時間,再慢慢釋出做加工,可以減輕產銷壓力。他現在擁有自己的加工廠,推出用有機桑椹、有機紅心芭樂、有機稻米等作物製成「無添加」的加工品,拓展通路。

陳吉仲:2024年有機友善要達2萬公頃、產銷履歷要達7萬公頃

「在場10位神農跟12位模範農民,會成為種子,在全國各地萌芽茁壯。」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國內有機及友善耕作農地面積加總為1萬5020公頃,占比為全亞洲第一,目標是接下來在2024年時達到2萬1000公頃。此外,目前國內產銷履歷農田面積為3萬2641公頃,預計會在2024年時達到7萬290公頃。

陳吉仲表示,目前農民的3保1金(農保、農職保、農業保險、農民退休金)已建置完成,也會全面推動綠色環境給付、擴大灌溉服務。接下來也會建置完整的農產品冷鏈系統、改善批發市場的軟硬體設施,當農民的靠山。

推薦閱讀:

薑黃博士謝瑞裕:防疫熱門》保健聖品薑黃抗炎爆紅,春紫紅黃功效各不同,薑黃素非唯一關鍵

多了益生菌,鴨蛋美味不腥騷!鴨子如貓愛乾淨,吳鴻基打造友善鴨場

沈世政班長的阿波卡樂酪梨崎園:種酪梨也被酪梨療癒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