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141]2021 KIST峰會 SDGs X PBL 觀察紀實:學校如何看待SDGs

筆者有其榮幸第二年參加KIST峰會,同樣的是開設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選修課,這一次延伸與連結的主題是PBL。因為筆者不是第一次與KIST夥伴討論與連結SDGs主題,因此筆者規劃第一段首先帶著大家回顧SDGs,但同時詢問大家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您認為SDGs對於學生而言的重要性為何?第二個問題是,您對於SDGs有什麼問題要提問?而以學校為單位,進行兩個問題聚焦與共識,讓各校提出聚焦後的看法與想法,主要參與夥伴學校認為對學生而言關鍵與重要的地方在於認識在地、全人、看見自己、連結國際、負責、社區、多元、行動、生活等,與KIST強調七大品格:熱情、樂觀、好奇、感恩、自制、堅毅、社交智慧大致上是相近的。另外,夥伴學校對於SDGs的提問,大致上不離要如何與課程結合?如何評鑑?如何與學校發展整合等課題,透過此對話,筆者意識到SDGs對學校而言陷入了一種TO BE OR TO HAVE的困惑,當時也就引導學校思考,如何看待SDGs?是當成教學素材?強調其教育內涵?而筆者也意識到,大家看待SDGs是有其壓力與緊張,而導致思維有點綁手綁腳,筆者鼓勵學校回到學校教育發展,尤其是有學校詢問如何評鑑學生在SDGs學習評鑑時,筆者鼓勵學校回到一個根本,就是學生圖像,更清晰的來說,希望學校將主體回到學校本身的整體教育圖像,再思考SDGs可以如何協助與擴展整體學校發展,而不是把SDGs當成是一個外加的取徑,而是與學校本身發展的路線是同行,透過SDGs擴展文化回應、強化個人學習的意義、透過多元樣貌進行品格鍛鍊、以及社交情緒。而在國際核心能力或是素養,也都強調SDGs為真實是就縮影,透過SDGs讓學生可以培育核心能力與素養。因此,唯有回到學校本身的主體,學校本身的教育本質,進一步再思考,SDGs可以如何深化與擴展。

而工作坊的第二部分,是希望大家可以聚集眾人的力量瞭解每個目標,每個目標需要回應四個問題,包含關鍵:關鍵字、觀點:您的觀點與看法、提問:提出您認為關鍵的問題、融入:您認為可以融入學校課程的內容,透過這四個問題,希冀可以讓參加夥伴可以更深入瞭解SDGs,工作坊上有夥伴詢問我,為什麼不直接帶大家學習如何運用SDGs進行教育,而是不斷要深入瞭解,主要是因為當深入瞭解SDGs後,才能更加靈活深化與擴展帶學生探究在地議題時可以看到背後的所要傳達SDGs內容與內涵,也有學校夥伴詢問,帶領學生瞭解SDGs要從哪裡開始,雖然SDGs是國際議題,但也是社會縮影,因此會強烈建議從在地議題出發,因為永續發展另一個深層的理念在於深厚學習者的地方感,而帶領學生探究SDGs關鍵在於是否可以看見問題、深入討論問題、形成問題解決策略以及進入問題解覺得專案,在OECD所談及素養(核心能力),最主要的就是希望下一代的學生能夠適應未來的社會,而未來社會最關鍵需要面對的課題是就是SDGs這17項目標。

進行議題討論

因此,工作坊最後,與各位學校夥伴分享如何夠過SDGs進行PBL,PBL有兩種方法與解釋,一種PROBLEM,另一種是PROJECT,簡單來說其差別在於以PROBLEM為主的PBL,重點在於問題深入探究,最後可以尋找到幾個關鍵的解決策略,而以PROJECT為主的PBL,重點在於,能夠針對具體的問題提出關鍵的測方法外,有其關鍵與重要行動與產出。因此最後跟所有老師分享,混成式SDGs-PBL鑽石模型,從從Problem到Project,從開放式的問題出發,透過釐清問題結構,形成問題探究的事實、資訊、學習議題、行動計畫的規劃,進而在讓學生歸納透過不同形式進行分享,而收斂到一個關鍵結點,形成一個驅動性的問題,這個驅動性的問題是一個明確需要被解決的課題,因此引到學生定義問題、方案發想、行動規劃等,進而讓學生進行行動有所產出,最後在引導反思,以上便是一個從Problem到Project混成式的模型,而SDGs是貫串此模型核心,也就是學校需要清楚瞭解,透過學校在地議題與教育發展,學校SDGs的整體結構,這樣才能瞭解為何要帶學生進行如此探究。

最後,回應今年峰會一開始的主題,PBL:甜點或主菜?在這之前,我們可能需要更加清楚瞭解,孩子需要的主菜是什麼?甜點是什麼?

PBL教學的本質是基於「自由」的教育,最後引用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學習》書中提到一句話:唯有瞭解我們自己本身時,恐懼才會終止。教育,不應該鼓勵個人去依附社會,或與社會消極的和諧相處,而是要幫助個人去發現真正的價值-它是經由公正不偏的探討和自我覺悟而來。如果沒有自我認識,則自我表現便成為自我肯定。以及其所含的種種因野心和侵略性而造成的衝突。教育,應該喚醒一個人自覺的能力,而非只沉溺於自我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