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之暘/海鮮課01》魚該怎麼挑?

(編按)黃之暘老師目前任教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長年養魚與吃魚,不但累積深刻經驗,也樂於分享箇中趣味;同時實踐慢魚的生活習慣。本系列將陸續刊登有關海鮮的知識,希望透過分享,可以努力在生產、消費、資源與環保間,覓得平衡、永續與共榮。

多數海鮮沒有標示生產與製造日期,消費者需自行衡量

海洋魚類自大海捕獲,養殖魚類則自魚塘收成,因為撈捕或收成作業,多會因為環境劇烈變化而導致魚隻死亡,也有為了避免緊迫刺激,影響海鮮風味口感,因此還會分別以電擊、低溫或抽除神經等操作,讓魚隻迅速死亡,一方面符合動物福利,另一方面,則能確保品質鮮度。

至於那些在距離陸地數天至數月的沿近海與遠洋漁場,為方便漁獲存放與保鮮,故多在捕獲後經必要處理旋即冷凍,部分旗魚、鮪魚與俗稱鬼頭刀的鱪魚,便在釣獲或捕獲後以類似方式處理。

這類多以零散鮮品販售的水產品,除在諸如大型超商或標章水產等特定通路,或是諸如三去(或稱三清,去鱗、去鰓與去內臟之形式)、條凍、片切乃至加工產品等,會標示加工日期與保存期限外,其餘在漁獲產地、傳統市場乃至觀光魚市中所販售的魚類,皆沒有標示生產與製造日期,雖說部分魚販會熱情介紹招攬生意,然而鮮度的挑選與把關,除由攤商魚販協助把關或推薦外,往往僅能靠消費者自行衡量。

紅肉魚類退鮮速度極快,因此一經捕獲後便須立即處理,以確保鮮度與風味。

破除冰鮮、冷藏與冷凍為鮮度優劣判斷的迷思

以往長輩會教導我們,魚隻新鮮與否,就看牠們的鰓紅不紅。這方法或許針對種類與形式相對有限的早期社會而言,以顯足夠可行,只是現今市場販售的魚鮮,除種類繁多外,還分別包括本港與進口,或是冰鮮、冷藏與凍結的各類魚種,且還包括動輒不見頭尾的輪切魚片,加諸商人有心或刻意的保鮮處理,往往讓鮮度判定不是那麼容易,或是多等到烹煮完成、入口品嚐之際,才發現鮮度不如預期,甚至是口感風味無法達標。

因此,要如何挑條鮮度絕佳的好魚?

首先,應該破除冰鮮、冷藏與冷凍,依序為鮮度優劣的等次的迷思,進而對想要選購的魚種,從外觀、氣味、觸感與質地等,進行全面的檢視。

鮮度的判斷:魚體完整光潔,潮濕且無過於明顯刺鼻的黏液

在外觀上,魚體必須完整且清潔,就算是諸如龍膽石斑、土魠、紅魽或旗魚等分切的大型魚,也該由其切面是否光潔,以及肌肉間是否具有異常的血斑與汙點,來評估鮮度狀態;而如果可能,還可以在攤頭上找找看切下來的頭尾,一併納入評估參考。

鮮度良好的魚體,除應呈現僵直狀態(魚介類從死後到完全僵硬的期間,稱為鮮活狀態,與活魚鮮度差不多,外觀可見頭尾是翹起來的,身體硬挺,握住魚頭的時候,魚尾呈現水平無下垂),並以適當的低溫或水冰保鮮;在外觀上必須充滿光澤、潮濕且具有無過於明顯或刺鼻的黏液。

另外,雖然隨不同種類,多有體色或紋路的差異,但是皆必須清晰鮮明,或可藉由鄰近同種或不同攤位上相同種類的色彩進行比對,以挑選到鮮度相對良好的漁獲。

各鰭邊緣則應完整無明顯缺損,代表的是魚隻在撈捕或收成過程中,沒有過於明顯的緊迫或持續刺激。眼尖或經驗豐富的消費者,還多可藉由種類與外型的狀態差異,了解其生產或捕獲方式;例如誘釣漁獲外觀最為完整,而拖網則多有分別於鱗片、體表與魚鰭等部位不同程度的破損。

僵直狀態下的紅馬與白馬;在漁獲產地周邊或拍賣市場,多可見到鮮度表現相對出色的漁獲。攝影/黃之暘

鮮度不等於美味度,現殺不會比較好吃

這裡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從鮮度來看,僵直期的魚比「過了僵直期」後的鮮度高,當保鮮環境若下降,鮮度則加速遞減,然而鮮度不等於美味程度。例如活魚現殺鮮度當然是最高,但是大部分魚肉的組成扣除水分外主要是蛋白質,蛋白質需要藉由酵素作用分解成胺基酸,但是若現殺魚直接去煮,因為魚肉沒有經過酵素分解的過程,所以即使鮮度高,卻不見得美味。

魚肉最美味的時刻,是到「解僵」後,亦即過了僵直期,酵素將魚肉的胺基酸釋放出來,口感會更好。日本的美食家北大路魯山人就曾說,鮪魚最好吃是腐敗的前一刻。也因此,很多人魚買回來後,會先抹上鹽醃製,在冰箱放隔夜再吃會比較美味,等於在有溫控鹽控的情形下,顧及了鮮度也讓美味加成。

眼睛應澄透飽滿明亮,鰓絲鮮紅完整具適量黏液

眼睛與魚鰓也是衡量鮮度的主要判斷依據,眼睛應澄透飽滿且明亮,如果有凹陷或脫水狀,加上內部具有一明顯白點,因為魚冰凍過後的眼部白點是不可逆的,多顯示魚體可能自冷凍狀態下退冰販售,而如果眼睛已明顯白濁,若不是在冰水中浸泡過,就是鮮度已然出現變化。

在此也要特別說明,眼睛的白濁並不是一定拿來判斷鮮度,但是可以判斷是否為「現流」的魚。因為台灣消費習慣喜歡買「現流」的魚,販賣者也可能迎合偏好就把退冰的魚說成是現流魚。例如台灣的白鯧多數都是印度洋捕捉進口冷凍(少部分沿近海捕捉),魚販將冷凍白鯧退冰後說成是現流魚,等於是較低價的進口魚,充當較高價的本地魚販售。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魚已經凍結退冰一次,消費者若不知情,回家沒有立刻煮又再冷凍退冰一次,風味就大幅降低也增加污染風險,還不如直接買冷凍白鯧鮮度更高。

(上)冷凍退冰後的鯧魚,除眼睛有白點外,同時體表的鱗片與光澤也與現流的差異極大。
(上)本港捕捉未經冷凍過的現流漁獲白鯧上面會有一層銀色的光澤。
魚眼或許因為低溫保鮮或淡水影響而略顯白濁,但若經冷凍後退冰,則會在內部深處具有一個不會退掉的白點,可作為挑選時的判斷與參考。

而鰓部狀態多可將鰓蓋翻開後觀察,除鰓絲必須鮮紅完整且具有適量黏液外,鰓腔中也不該有任何髒污或泥沙,若有則可能來自底拖網作業,自然鮮度不如預期。而既然打開鰓蓋,就不妨湊近鼻端嗅聞一下氣味,魚類都會因種類不同而擁有各自的味道,但這腥味應該不至刺鼻、難聞或令人噁心難受。

腹部與鮮度息息相關,應紮實無充氣腫脹

如果這條魚在上述各項都有不錯的得分,那大致上是條鮮度不錯的商品,只不過在最後一關上,仍須取得高分,才能讓風味口感伴隨鮮度完整呈現,而那便是整體的觸感,尤其是與鮮度狀態息息相關的腹部,更是必須關注的部位。魚體背部及尾部應飽滿無異常凹陷,而腹腔則應扎實而無因發酵導致之充氣腫脹,下腹部也不該泛紅出血或滲漏異常液體與腥臭氣味。

如果都能通過重重檢視,那麼該是條鮮度絕佳的好魚,而您也成為了一位擁有正確與優異判斷能力的鮮魚達人。

(下)魚眼之外,體色、質地軟硬與表面光澤也多是挑選時必須同時參考的重點,這些魚顏色鮮豔、眼睛透亮,腹部凹陷為正常,皮膚也較光潔,顯現鮮度較佳(攝影/黃之暘)

《複習魚類的選別重點》

  • 外觀:必須完整且清潔。
  • 體表狀態:必須充滿光澤、潮濕且具黏液,色澤與紋路則需清晰鮮 。
  • 各鰭邊緣:必須完整且無髒汙。
  • 眼睛:必須澄透明亮,且無異常凹陷或破損。
  • 鰓蓋:外觀完整,內部則應具有紅色、濕潤且無髒污的鰓部。
  • 氣味:可嗅聞體表、鰓腔與腹部;不同種類皆具有腥味,但不應刺鼻或令人不適。
  • 觸感:飽滿無異常凹陷或因發酵充氣腫脹。
  • 切面狀態:光潔且顏色勻稱無血斑。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